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之寺庙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之寺庙篇

下岩寺
  从两江广场对面拾阶而上,不一会,便来到重建的下岩寺。前一刻还身处闹市,恍然间,便置身于绿树红墙、苍松翠柏之间,浓郁的庙堂气息扑面而来。山门殿居中耸立,钟楼、鼓楼雄峙两侧,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庙里响起深沉而悠远的钟声,仿佛从远古传来,思绪不禁转向那早已淹没江底的老下岩寺……从天然岩穴到重要名胜古迹下岩寺一名燕子龛,又号云岩寺,位于原云阳双江镇塘坊村江边一天然岩穴内,秦汉之际即有人在此刻字、造像,唐时随佛教的兴盛而成寺院。唐末,定州(今河北)无极县人刘道禅师云游至此,恋其景异而长住不去。刘道禅师于崖壁凿石龛,大规模开岩造像,使寺院更成大观,被后世尊为“开岩第一祖”。下岩寺规模宏大,景色优美。其洞高…[详细]
临清清真寺
  清真寺,阿拉伯称为“麦斯吉德”,意为“礼拜的场所”,临清俗称“礼拜寺”。临清原有三座清真寺。现保存完整的是北寺和东寺,均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所见到的北寺位于元代会通河与卫河交汇处,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此时正是临清最兴旺的时期,临清由县治升为州治。寺内碑刻记载,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了。此寺占地面积约2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由东西轴线排列,依次为甬道,牌坊门。望月楼,沐浴房,南、北讲经堂,南、北角楼,正殿,后殿,影壁,后门等殿、堂、楼、间86间。望月楼为歇山重檐牌楼式建筑,结构精巧,玲拢别致。六楣正面镶毛泽东手书“清真寺”匾额。望月楼后面悬挂两块匾额、一块书“正意诚心”,一块书“彝伦攸叙…[详细]
深圳弘法寺
  弘法寺位于深圳市罗湖区仙湖植物园内,背靠梧桐山,首任长老本焕法师。弘法寺地有深圳“绿色心肺”之称的梧桐山麓,1985年7月1日破土动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国内兴建的首座寺院,现任方丈为印顺大和尚。弘法寺是1949年建国后,国内兴建的首座寺院。弘法寺由于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陈地深圳,毗邻港澳,面向东南亚,深圳弘法寺寺坐东南,朝西北,依山拾级而建。建筑面积三万余平方米。沿中轴线自下而上建有:山门殿、天王殿、佛教文化展览楼、大雄宝殿、藏经楼。两边及侧面分别建有客堂、祖师殿、伽蓝殿、钟鼓楼、观音殿、地藏殿、功德堂、方丈楼、退居楼、卧佛殿、斋堂、禅院、僧寮、客寮、云水堂等。其中的斋堂可称得上是目…[详细]
大学习巷清真寺
  大学习巷清真寺大学习巷清真寺位于大学习巷路西,因处化觉巷清真寺之西又称西大寺。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该寺创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是西安最古老清真寺之一。寺院建筑形式,略同化觉巷清真大寺,唯规模较小,而寺内亭、台、殿、阁布局得当。寺门对面有砖雕纹饰大照壁一座,门外临街有四柱三间石牌坊“敕建陆次”石额,镌于牌坊门楣。省心阁是该寺主要建筑之一,相传建于宋代。明郑和四下西洋回来后重建为四角形式建筑,三层三重檐。后面是南北碑亭,南碑亭内是著名的“郑和碑”,即《重修清净寺碑》,大殿前为一宽大月台,周围环以石栏。大殿门首悬挂慈禧手书“派衍天方”牌匾,殿内前中为窑殿,上方写有古兰经原文,是著名“土耳其”书…[详细]
永修真如寺
  云居山,古称欧山。位于永修县西南部,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00米。因常年云雾笼罩,又名云居山简称云山。这里,群峰环列如屏,嵯峨峻峋,层峦相望;万木峥嵘叠翠,竹木参天,奇秀天成;山泉流涌成湖,澄彻如玉,不染纤尘;山中坦荡平整,青畴绿亩,景色旖旎。佛教曹洞宗祖师道场真如寺,就座落在这天上云居,冠世绝境之中,又因列岫峰围,宛如莲瓣,山中寺宇,好似莲蕊,佛教尊真如寺所在地为莲花城。曹洞源流真如寺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10年)。开山祖师道容与名僧司马头陀同游云山,上山后,见这里地平如掌,湖澄如镜,四周峦岫环列,屏障护持,宛然为一处远离尘嚣,清静幽雅的桃源胜境,于是率徒诛茅垦山,治基…[详细]
章丘兴国寺
  兴国寺位于济南章丘区埠村街道叶亭山村东。始建年代不详,据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碑记,“其寺创建至今有数百年”。兴国寺于1979年被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有正门(天王殿)、东西旁门、东旁门内侧照壁、东配殿(关王殿)、西配殿(灶王殿)及大殿等7座建筑,占地2340平方米。大雄殿起于基台之上,台四角各有石雕卧狮1只,形态生动。殿内5间,进深4间,大木举架,单檐歇山,斗拱施五踩重昂,顶覆黑瓦。殿内前后石柱有阴刻题记:一曰“济南府章丘县礼泉乡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三月吉旦立柱”,一曰“济南府章丘县礼泉乡神泉里张玮……”等字。…[详细]
铁力明命寺
  凌云山明命寺是距桃山林业局23公里的一座佛道合一的古寺,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建设之初,其建筑规模为黑龙江省第一寺庙。位于桃山林业局春光林场施业区内的凌云山上,距桃山23公里。关于明命寺的创建,还流传着一段动人的传说呢。传说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元始天尊有一夜正在参禅悟道之时,偶见东北方向凌云升腾,金光普照,倍感金光从东北方向飞来,绕其仙体,元始天尊大悦。次日晨便派弟子通天道长下落凡尘传道,并寻觅凌云升腾金光闪现之地。通天道长领命来到凡间向东北方向前行寻觅,经长途跋涉来到了奉天(沈阳),就住在奉天一道观内修行参禅,传经布道。过数十年后,一日,其正凝神参禅悟道之时,凌云又从东北方向升腾,金光大显,…[详细]
沩山密印寺
  密印寺位于湖南省宁乡县城西的大沩山上。沿宁乡至涟源公路西行70公里,爬上葱翠的大沩山,进入一个盆地,气象豁然开朗,一座宏伟的古寺映入眼帘,这就是有名的十方密印寺。密印寺创建于唐朝,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相传唐朝著名风水大家司马头陀云游到宁乡,见沩山峰峦奇伟,林木密茂,是一福地,就上江西百丈山告知百丈禅师。百丈禅师派灵佑到沩山开拓。灵佑来沩山禅坐七年,沩山毫无变化,便怅然下山。当地走出数里停步小憩时,忽然从山上窜出一群虎豹,阻住去路,灵佑只得转回沩山。现山上留有盘团石、回心桥,相传就是灵佑当年的遗迹。不久,百丈禅师也到沩山,见这里林海苍茫,决非几个曾人所能济事,就是疏朝廷,请求派人开拓。当时,正是…[详细]
庐山定慧寺
  定慧寺,原名定慧庵,土名城墙沟,位于庐山北麓莲花洞景区内,背倚双剑锋,面对城南山,驻市区9公里。元末明初始建。据九江旧志记载,元末明初,一佛者明心觉显的赤脚僧人曾在此清修,因荐药治好明太祖之疾,圆寂后赐葬庐山。明末清初,文石和尚募缘数哉,始修大佛殿,时僧人九百,香火极盛。至隆钵和尚,鼎盛之至,朝奉者万计。清顺治十七年(1660),刑部主事送“定慧禅林”匾额。乾隆十六年(1752)显亲王感其幽谷松啸,亲题“松风临水”金匾,寺庙名噪一时,住持隆钵法师由此又称“听松和尚”。清末,寺宇、佛像毁于兵火,金匾遗失,僧人遣散。民国五年(1916),福山和尚重修佛殿、寮房,维持香火。新中国成立后,宗教信仰自由…[详细]
旧密禅寺
  旧密禅寺旧密禅地,在昌都地区之类乌齐县境内,位于巴夏北面山坡处,县城距地区驻地105公里。旧密禅寺,由欧坚班觉于1693年(-之水鸡年)创建,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欧坚班觉为“巴夏人”,生于1657年,其母早逝,幼年时性格刚强,与继母不和而离家出走,拜达夏岭巴和迪钦曲杰岭巴、嘎上下班匝松等人为师,成为他们的贤达弟子。据传,达夏仁布钦临终时对欧班觉说道:“巴夏祖人居住过的地方有一好似白狮金库宝地,曾由朗嘉匝松和赤列多吉大师掘出过许多伏藏,……所以你欧坚班觉在该地建一座寺庙就能成大事。”后欧坚班觉遵照大师遗嘱来到白狮金洲库宝地创建了该寺。他于-十二绕迥之火鸡年圆寂。据说该寺共传承十三世,分别为:第…[详细]
南塔寺
  南塔寺位于罗江城南的天台山,古时候这里有墨香泉、上天梯、钓鳌台、文笔峰、南塔等古迹,这里曾是明代罗江八景之一的“天台秀色”,卢雍有诗赞曰:“城南绣岭横,岚翠入江清。晴旭霞光烂,依稀是赤城”。清乾隆五年,罗江县令王会嘉因感慨罗江已间隔80年无一人登贤书,乃补修天台山之文笔峰,翌年秋李化楠中举;乾隆十七年,罗江知县孙法祖建南塔、文昌宫以培文风,并亲自撰联:“百代蒙麻绵甲第,六村赐福眺和平”,塔、庙建成,李调元、李鼎元、李骥元陆续中进士步入翰林,钱林虎、柴邦直、李本元等先后中举,于是罗江人文蔚起,士林光彩。南塔寺景区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1401平方米。站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罗江县城,请看:罗江县城四…[详细]
五磊寺
  五磊寺位于慈溪市观海卫镇五磊山象王峰南麓,据光绪《慈溪县志》等有关史料记载,五磊寺的雏形崭露于公元3世纪。相传三国赤乌年间,吴主孙权之母吴国太坐船途经五磊山,深夜发现山上有隐隐火光,探知印度梵僧在此结庐静修,念其传道虔诚,下令建造了一座寺院,五磊寺的开山祖师印度高僧那罗延从此结束了风餐露宿、枕石漱流的生活。唐文德年间,僧令頵建五磊寺,名“灵山禅院”。宋大中祥符敕赐寺额“五磊普济院”,天圣九年僧岑继募资修葺。清顺治、康熙间临济宗高僧道忞、达变、拙岩抵寺讲经-,一时间,五磊寺香客如云,僧尼聚集,佛事兴旺,拥有殿堂楼寮140余间,成了浙东善男信女向往的名刹。宣统三年,天台宗四十三世法师谛闲莅寺主持,…[详细]
上华严寺
  上华严寺上华严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上华严寺占地面积二、三十亩,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另有山门、前殿及钟鼓亭、祖师堂、禅堂、云水堂及两厢廊庑,布局严整,高低错落,井然有序。大雄宝殿是具有独特风格和高度艺术水平的辽金建筑,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并称为中国现存最大的两座木结构建筑的佛殿。大雄宝殿矗立在4米多高的月台上。月台前正面置石级,周围装勾栏,四周巨相苍松,枝叶繁茂。大雄宝殿东向,面阔九间,53.75米;进深五间,29米,总面积为1559平方米,巍峨壮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佛殿之一。 其结构为单檐五脊顶,出檐3.6米,檐高9.5米,殿顶正脊高1.5米,两端…[详细]
香港妙法寺
  妙法寺位于屯门北蓝地青山公路边,以建筑奇特见称,因地制宜,寺高四层,舍弃一般佛寺的进第结构,改把佛殿分为三层:底层为弥勒殿及四天王殿,第二层为法堂;顶层为万佛主殿,千手观音殿及韦驮殿和藏经合。巨大的红柱和琉璃顶,庄严典丽,金身大佛肃穆轩昂。全殿除了参照传统寺院规格外,一切塑像、浮雕、装饰,皆刻意弘扬佛教义理,并保留中国佛教传统建筑之艺术风格。建寺育材妙法寺的开山住持是洗尘法师和金山法师。洗尘法师是辽宁复县人氏,十一岁于潮海寺依照同长老出家,廿三岁诣长春般若寺定西长老座下求三坛大戒,旋赴青岛湛山寺亲近倓虚长老,结识金山法师,倾盖如故,引为知己。金山法师乃山西五台县人氏,八岁投五台山尊胜寺依灵祯长…[详细]
增城正果寺
  正果寺又名佛爷寺,在荔城镇东北部十三公里,正果镇北缘瑞山之右,与正果一中吡邻相隔。寺为供奉宾公生佛(又名牛仔佛)而建。宾道者金牛都(今正果番峰村)人。生秉异质,早悟禅宗,自少出家削发于明山寺。南宋皇祐元年(一0四九年)坐化于瑞士石藤箩之中,真人肉身圆寂,僧徒遂以肉身装塑建寺祀之。传说:“焚香礼拜,烟从今之正果寺冒出,究其缘由,烟从龙口入,顺其道而由尾出,谓之瑞龙降佛地,遂于宋庆元三年徒寺于瑞山之右,取名”正果寺“。成佛岩的正因寺是龙之首,今之正果寺为龙尾,次乃前因后果之征兆。宾公生佛生平济世扶危,御灾捍患,慧观缘起,志修行,功德0,修成正果。可谓先有其人,后成其佛,先有宾公生佛,后建正果寺。寺…[详细]
泰州南山寺
  南山寺大雄宝殿,泰州千古名刹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明代重檐庑殿建筑,为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是明朝设立的僧人管理机构驻地,横梁有明代墨书纪年,有明代彩绘遗存。今年已完成整体复建恢复原有规模。南山寺位于泰州古城东南的南城河畔,始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由铁心坚禅师所建,朝廷赐额“护国寺”。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改为禅寺,更名为“资福禅院”。宋徽宗崇奉道教,将寺院改为道观,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资福禅院改为了道观,名“神霄玉清万寿宫”。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恢复佛寺,升院为寺,名“资福禅寺”。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寺毁。绍熙年间(公元1190年-公元1194年…[详细]
木勒雍仲林寺
  康区新龙县下部相底斯郎神山旁吉祥木勒雍仲林寺,首先由科波·洛珠吐美的后裔阿夏洛珠从曲格修咒寺亲临木勒十八坝时因诸多缘起建造。 从建寺以来一直传承雍仲本教佛法,现在在原寺遗迹下方还能朝见佛塔、泥像堂等,有块供奉地叫做阿夏地。 科波·洛珠降措之子得道者琼格的后裔科波·格日之子灯巴降泽做了木勒雍仲林寺的寺主并对缘起禳解术有很高的造诣,他从萨迦达钦法台仁波切处承受密宗道果方面的灌顶,并做了占堆(古新龙)土司的上师。 本寺由阿夏洛珠的后裔和弟子传承法座。科波·灯巴降泽有三子并分为三家及格亚、约金巴、木勒。木勒学绕仁青把原寺庙搬到原址下方叫做仁冬的地方,做了密宗净地仪式修建了四根长柱的新寺庙,他彻底的学习…[详细]
心安禅寺
  心安寺初名文殊茅蓬,又名“心安禅寺”,俗称“六亩田”,位于佛教名山九华山东麓,是安徽省52座重点保护寺庙之一。它南邻黄山太平湖,东望铜陵长江大桥,北接318国道,距青阳县城不足20公里路程。所处海拔800—1000米,高山环抱,俊峰笋立,竹林如海,古枫参天,环境静谧,气候宜人。不因其周围三、四平方公里范围内还有可供观赏的景观景点10余处,且景点形成的传说大都与“仙”有关,有“仙山琼阁”的美称。明初始建文殊茅蓬。清光绪二十八年翠峰寺僧直妙到此,见茅蓬已倒毁,遂“以八元银币购地六亩”,重建庵堂,故有“六亩田”之俗称。后扩充殿宇,易名“心安禅寺”。继之住持僧传本。一九三三住持僧海明。一九三六年住持僧…[详细]
永安宝应寺
  宝应寺坐落于吉山村口,东靠北陵山,面临文川溪。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几经战乱焚毁,尔后多次重建。 1984年3月,由释寂理法师与刘明如居士募缘在旧址建房居住修行,取名宝应精舍。1985年初又筹款陆续扩建了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王殿、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千手观音殿、海会塔等。现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是年改为宝应寺。1987年12月24日,宝应寺经三明市委明委(1988)2号文件批准开放。 该寺院在创建文明寺中成绩显著,1990年至1992年连续2年被永安市佛教协会授予文明寺院称号;1994年又被三明市宗…[详细]
金花山及汇善寺
  出凌源城东15公里,沿306国道向东便是坡陡山高、草木葱茏、风景优美的金花山风景区。金花山,古称金黄山,由十座山峰绕一主峰组成,婉若众星捧月,是凌源乌兰白至喀左县的界山。最高峰海拔919米。山峰耸立,其尖如削,怪石林立,虎卧龙盘。主峰侧有一石洞,两百年前就有观音殿。洞下有一泉非常奇特,冬夏常流。主峰西侧有一寺。清圣祖敕赐“汇善寺”。说起金花山及寺庙的历史,有据可查的是清乾隆37年(公元1772年),塔子沟厅理事通判哈达清格考察此地时曾有记述:“金黄山,塔子沟东南35里至金黄山。远观山色如金黄,因以名之。围圆计七十里。山上有石洞一处,宽八尺,进深一丈,-罗卜僧于乾隆十年间,即山洞建观音殿一间,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