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书院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书院篇

旗山书院
  与大戏楼一河之隔的旗山书院。书院大门悬挂的匾额“旗山书院”四个大字,为我国著名书法家李慧老师所书。书院其实就是今天的学校,从宋、元、明、清逐步发展演变,书院成了今天的学校。所不同的是过去的讲席、教谕、先生,改变称呼为今天的老师。瓮安人民历来重视教育,早在明、清季,就设有“旗山书院”。民国《瓮安县志》载:“今日学堂即昔日书院。瓮邑旧有旗山书院……”。清季傅玉书《桑子述闻》载:“旗山书院在县西北。知县韩公瑛、教谕金公晦、训导吴公天椿,倡绅士捐资,于文昌阁前旧址建讲堂三间,肄业房六间、大门一座。今圮,以明伦堂及学庙廊庑为讲业地。”为什么叫“旗山书院”呢?旗山是瓮安县境较有名气的一座山峰,因其形状酷似…[详细]
宜兴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宜兴东坡书院,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宜兴丁山买田讲学之地,座落在宜兴西蜀镇蜀山南麓,屋宇四进,总面积为一千多平方米,始建于北宋。始建于宋代,嘉祐二年(1057年),苏东破与同科进士、宜兴人蒋之奇、单锡接席琼林,互相唱和,因向往阳羡溪山之美,订鸡黍之约。以后,苏轼在宋熙宁、元丰年间,曾多次来宜兴观赏溪山名胜。在漫游独山时,他看到此山独立画溪之东,山势似四川眉山,顿生思乡之情,由衷叹曰:“此山似蜀”,后人遂将独山易名为蜀山。东坡书院又称“东坡祠堂”,也称“蜀山书院”。座落在宜兴西蜀镇蜀山南麓,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东坡书院、屋宇四进,总面积为一千多平方米。书院前有小河,叫“书…[详细]
鹤山书院
  鹤山书院是现在的鹤山小学,为宋工部待郎魏文靖(魏了翁)创办的靖州学堂。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五年(1198)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开禧元年(1205),除秘书省正字。明年,迁校书郎,出知嘉定府,以养亲归里,筑室白鹤山下,授徒讲学。嘉定初,知汉州。历知眉州、泸州、潼川府。理宗初,被劾欺世盗名,谪居靖州,湖湘江浙之士多从之学。绍定四年(1231)复职。五年,进宝章阁待制,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史弥远卒,召为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端平二年(1235),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兼江淮督府。官终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嘉熙元年卒,年六十,…[详细]
关中书院
  位于南城门内东侧的书院门街。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因陕西著名学者冯从吾讲学的宝庆寺难以容纳,故将其东“小悉园”改建为“关中书院”,成为当时陕西的最高学府。书院坐北面南,院内有大门、二门、允执堂(讲堂)、左右寮房和东西号房等建筑。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在院内西北部建“斯道中天阁”(1965年因漏损拆毁)以祀孔子,明天启六年(1626年)陕西巡抚乔应甲毁书院。清康熙、乾隆时重修,建“精一堂”等,至光绪初年,书院初具规模,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民国初又改为“陕西省立师范学校”,现为“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1988年西安师范在院中轴线以东建四座二层硬山式教学楼。…[详细]
龙江书院
  龙江书院,建成于1840年(清道光庚子年)。是由原宁冈、酃县、茶陵三县的客籍绅民捐款集资修建的,当年也是三县客籍人的最高学府。整座书院,分中、前、后三进,面积2000余平方米,大小合计100多间,现存42间,系砖木结构。建国后,政府多次拨款按原貌维修。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会面旧址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部队和湘南暴-动农军来到砻市,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这就是著名的“井冈山会师”。当时,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是4月25日到达砻市。4月28日,指挥部队担任掩护任务的毛泽东也回到了砻市,他听说朱德等人住在龙江书院,立即带领几名干部赶来,在书院的…[详细]
秀容书院
  秀容书院,位于忻府区秀容街道南街村秀容巷20号高地。创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4),坐北向南,东西151.5米,南北179米,书院建成后取代了忻州儒学,成为当时忻州最高学府。清光绪二十八(1902)年改称“新兴学堂”,创山西书院改学堂之首例。秀容书院依地形而建,由上、中、下三院组成。上院为主院,中、下院为书舍。主院为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有乐楼、过厅和正房,两侧为厢房、耳房、生舍。八角亭、四角亭、六角亭南北一线。正房砖砌台基,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无廊式架构,斗栱一斗二升交麻叶,装修原制不存。2004年6月1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详细]
封龙书院
  封龙山之阳在元氏境内,早就有登山于封龙山之南的冲动,向往之心源自一个“封龙书院”属地之争的公案,你说在你家,我说在我家,不是宝物没人来争。封龙书院前身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41年,也就是东汉建武17年,是河北历史上最早的书院,至北宋与中溪书院、西溪书院、莲池书院并称江北四大书院,与当时饮誉江南的四大学府竞相媲美。 封龙书院初具规模,可惜去时尚未正式开放,据说汉碑将移至书院,此真可谓是镇院之宝了。以封龙书院为核心铺展开来,周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也独具魅力。出了封龙书院,沿山路一直走上去,杂七杂八的拍下来,发现竟也是一番景象。不禁感慨,此处风光甚好,幽幽的小路、啾啾的鸟鸣。 鹿泉新建封龙书院于山…[详细]
莲峰书院
  莲峰书院位于石湾区莲子岗丰宁寺侧,是保存为完好的一间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莲峰书院始建于清初,由康熙年间最后一任南海知县宋玮召集七堡士绅捐资修建作为七堡内五十四个村庄子弟的封建科举的教育场所。据《南海显志》记载:莲峰书院在魁岗堡。石湾园尾莲子岗南麓,康熙五十七年知县宋玮楷大江、大富、魁岗、深村、榕洲、张槎、土炉七堡绅士捐建……现今保存下来的书院碑记亦有记载:南海大魁之间旧有文武庙,在丰宁古刹之左……因日久栋宇圮颓,召集各乡绅士拟解奚囊,仍其旧而修葺之兼创后坐,大其规模,以广嘤鸣之雅谊,或品商古今,或会课艺文……莲峰书院历代多有修葺,仅乾隆二十三年各乡士绅就费了七百金,历时三个月进行大规模的修葺。…[详细]
白鹭洲书院
  白鹭洲书院位于吉安市东的赣江中白鹭洲上。白鹭洲方圆数十里,因形似白鹭得名。书院建于南宋淳佑元年(1241),吉州太守江万里为来此讲学的程大中、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颐、朱熹等6位儒学大师立祠建书院。宋理宗御赐“白鹭洲书院”五字,与庐山白鹿洞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南昌豫章书院并称江西四大书院。该书院培养造就了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等著名人物。书院兼为县学,经历代修葺扩大,古迹犹存。风月楼高三层,雕梁画栋,雄伟壮观。站在书院顶端,只见江流浩荡,令人心旷神怡。在江西古郡吉安市区东部,于赣江中双水夹流之处,有一座如中流砥石的绿洲,这就是著名的鹭洲。东南洲头的绿树丛中,有两座重檐杰阁、岿然耸立的古楼,这便…[详细]
衡山邺候书院
  在南岳衡山有两个邺侯书院。一个在山下,一个在山上。山下的邺侯书院原建于集贤峰麓,为宋宝庆年间(1225一1227)由转运使张嗣可就南岳书院原址改建而成。因为旧书院为李繁纪念其父邺侯李泌所建,故以邺侯为书院名。元至正五年(1345),衡山县尹赵忠,主簿李伯渊等进行重修。明代初年兵荒马乱,书院即全部废圮,明嘉靖十三年(1534)再次重修,遂改名为集贤书院。后不存。另一处是山上的邺侯书院,原址在烟霞峰下,该处原为唐代宰相邺侯李泌隐居的端居室,在距现在的邺侯书院右下方约1.5公里的一片谷地之中。藏书甚富,韩愈有“邺侯家多书,架插三万轴”诗句。宋乾道三年(1167)冬,朱熹、张栻曾访烟霞遗迹,并赋诗以吊…[详细]
九江同文书院
  同文书院位于江西九江。清同治六年(1867)美国传教士尔利陶理、吴恪矩等经清政府同意创建于城外土桥,命名为“埠阆小学”。后来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选择城内南门口甘棠湖畔为新校址,并取《中庸》“普天之下,车同轨,书同文”之意,定名为“同文书院”,为江西省第一所教会书校。教授内容除近代文化科学知识外,还注重宗教教育。1906年,校长库思飞在该地挖地基的时候,挖出三大坛唐开元古钱,他把这些古钱拿到美国换得巨款,加上美国教会本身筹集的一部分钱,建教学楼(今九江二中实验楼),并更名为南伟烈大学,以纪念其父。1917年停办大学,集中精力专办九江南伟烈中学。1929年,“南伟烈中学”更名为九江同文中学。1…[详细]
和平书院
  从开科取仕以来,和平出了137名进士,有进士之乡的美誉,这与已有千年历史的和平书院密切相关。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通往和平书院的青石板路,许许多多的和平学子就是通过这条路成就了功名。和平书院始创于后唐,创始人黄峭(871年-953年)。唐时,黄峭之父从河南到邵武做官时,发现和平水向西流,非同一般,因此把家安置在和平。其子果真应证了和平风水好,十八岁考上进士,官至五代后唐工部侍郎。在朝做官时,黄峭最大的抱负就是“复唐”,在感到复唐无望时就弃官归隐到和平,并创办了和平书院。黄峭娶妻妾三房(上官氏、吴氏、郑氏),并且每房都生了七个儿子,共计21个。在其八十大寿时,把21儿子召集起来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命令各…[详细]
崂山书院
  崂山书院,是青岛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文化旅游工程,项目占地400亩,是青岛旅游文化的一张世界级名片。崂山书院以底蕴深厚的崂山文化为支撑,深入发掘“海上名山、国学圣地、度假天堂”的品牌内涵。项目依托崂山旅游资源丰富和山、海、城优美的自然景观有序开发,是代表青岛的城市新名片,更是未来政要名人、国内外游客访青必到之地,是质变青岛的城市价值地标,让青岛更具厚度。崂山书院,在儒家、道家、佛家三者文化背景之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园区内以儒释道为主题的十数个场馆合理分布和设置,同时完整移植了来自老子故乡的安徽珍贵老房子。这一策划将道家思想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对接崂山书院,加之崂山书院天赐的自然资源和儒释道…[详细]
精勤书院
  精勤书院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中正东街。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校友中名人辈出,在海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精勤书院的创建者为时任海州正堂鲍毓东、淮北盐运使彭家骐以及中正场盐大使陈汝芬,院名取义于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书院设在文昌宫,陈汝芬任第一任院长。抗日战争期间,精勤书院遭飞机轰炸,教室被毁,校产被洗劫。抗战胜利后恢复校舍,定名中正中心小学。1948年后,恢复“精勤小学”校名。1970年,因学生叶继桂抢救落水儿童张桂香而牺牲,中共灌云县委、县革命委员会把精勤小学改名为“灌云县继红小学”以资纪念。1983年县政府从历史和影响角度考虑,恢复故名“精勤小学”。…[详细]
金江书院
  据一份1984年编写的油印资料记载,金江书院“始建于公元一八七四年”。而据1994年版《浏阳县志》及其他资料记载,金江书院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即公元1872年,而且学校在拆旧礼堂时,在屋梁上找到一本1872年的旧历书,据此看来,书院应该是建于1872年了。而对于其创建也就是简简单单一句话:“由浏阳西乡汤、陈、邱、娄四姓(乡绅)为首捐资兴建。”当时书院聘有讲师,每旬三、八两日讲学,讲学内容为经义(四书五经的意义)和制艺(八股文章的作法),听课的除住斋生外,还有西乡各地的童生。书院其实并没有办多久,到1898年戊戍变法废除科举取士制度时,它就改为“金江两等小学堂”了,当时同时办有高等小学和初等小学。…[详细]
南宁新会书院
  新会书院位于南宁市解放路42号,坐北朝南,为广东新会县人士集资兴建,始建于清乾隆初年,重修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现址长55米,宽20米,原有三殿两廊一阁,现存三殿两廊,为南宁市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筑。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书院平面呈长方形,分前、中、后三殿,殿与殿之间以天井分隔,后天井两侧设走廊,布局严谨,采光充足。殿面通宽 14 .2米,总进深 55. 2米,各殿通高 9米,单檐硬山式砖木结构,布绿色琉璃瓦,脊上鳌鱼正吻,彩绘浮雕。前殿于民国21年(1932)因拓宽马路向后移重修。1982年屋顶脊瓦被拆,1987年重修。中殿进深14.5米,花岗石台基比前殿高0.8米,台阶5级,石檐…[详细]
碧泉书院
  碧泉书院位于湘潭西南的隐山,隐山群峰连绵,其间有小山名曰盘屈石山,高约百米许。山下有泉,其色湛蓝澄碧,既非天光倒影,又非草树回映,乃此泉自具之色。人们因其颜色而呼之为“碧泉”,或曰“碧泉潭”。南宋建炎四年(1130),太学博士、理学大家胡安国因避金兵南侵之乱,携季子胡宏来此,创建了碧泉书堂。他在这里遍置竹石花木,使之四时恒荫,景色宜人。绍兴八年(1138)四月,胡安国去世,理学大师、文学大家胡宏子承父业,传其湖湘学,将书堂修缮扩大,改名为碧泉书院,并作《碧泉书院上梁文》以纪其事。绍兴十一年(1141),胡宏有感于“人希探本”而创立了他的性本论儒学观,于是在碧泉潭上建“有本亭”。光绪刊《湘潭县志…[详细]
鹿洞书院
  鹿洞书院坐落在韩国大邱广域市达城郡嘉昌面友鹿里585-1号,最早是由此地的儒林们于正祖13年(公元1789年)集资修建的舍院,正祖18年(1794年)竣工,但高宗元年(1864年)因大院君的封拆书院之令而被拆毁。高宗22年(公元1885),岭南儒林与金氏文宗又共同将书院再建,1971年受到国库的援建,移至到了现在的位置。鹿洞书院内到处清幽宁静,各种遗存至今的建筑在花草树木的陪衬下更加显得古色古香,书香之气油然而生。书院内供奉着金忠善将军的牌位,每逢春秋都会进行祭享活动,以此来纪念金忠善将军的丰功伟绩。而且,从英祖末年起,三道儒林就常常聚集在此,共商学问,因而使这里的学术氛围也非常浓厚。Nokd…[详细]
益阳龙洲书院
  龙洲书院位于益阳资江南岸龟台山上。明嘉靖三十年(1551),知县刘激自捐俸金,令“民所犯(罪)情甚轻力能赎者”赎以瓦木材料,又集侵占县学隙地之人“抵修祠阁”,在龟台山建成书院,前濒资江,以其位于会龙山与十洲之间,取名“龙洲”。有大门、讲堂、号舍、尊经阁、五贤祠、妙合亭等,“规模之盛,盖侵轶石鼓、岳麓矣”,并撰《龙洲书院志》以记其事。又聘蒋信等讲“心法”。崇祯十六年(1643),书院毁于兵。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知县江成重建。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高自位重建五贤祠,内祀刘激所铸屈原、诸葛亮、张栻、张咏、胡寅等5人铁像。刘激、高自位的事迹也因此载入《益阳县志》,蒋信附祀“于学右五贤祠,…[详细]
丹洲书院
  丹洲书院——书院开始于明万历年间任怀远(三江古称怀远)知县的苏朝阳时期,苏朝阳在完成县衙及城墙工程后,又盖了文庙,当时官办教育就在文庙中进行。由县衙从外地请来教师任教,教学内容多为传统的四书五经。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秋,在时任知县的主持下,组织全县的文人义士商讨办书院并发出募捐倡议,得到全县各界人士的响应。在筹得资金后,经过建设,书院终于落成。书院位于丹洲东侧,坐西朝东,占地1340多平方米,院内建有教室6间,以及办公室、宿舍、礼堂、存书室、运动场、桃园等设施。书院是怀远县的最高学府,方圆百里内的少数民族子弟都到此求学。民国初期,在学生最多时有800余人。院内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可惜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