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墓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墓篇

普哈丁墓园
  普哈丁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伊斯兰教先贤古墓。俗称“回回堂”,亦名“巴巴窑”。在今扬州市解放桥南堍、运河东岸回回堂内。据传,普哈丁系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女婿阿里支系第16世裔孙。南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年—1274年)来扬州传教,德祜元年(公元1275年)7月20日病逝于由天津南下的舟中。遵其嘱葬于扬州城东古运河畔高岗。墓园原是专为安葬普哈丁的,后又陆续安葬了一些阿拉伯人。墓园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式建筑,初建于公元十三世纪的我国南宋时期,明永乐皇帝视墓园为国宝,下诏予以保护。清政府也对墓亭进行了多次修建,亭壁上还嵌有光绪三十四年重修墓园时建立的“先贤历史记略碑”,碑文用汉字刻定,简要…[详细]
怡贤亲王墓
  怡贤亲王墓位于保定市涞水县以北12.5公里的石亭镇东营房村西云溪水峪。墓主人就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该陵寝也叫十三爷坟。怡亲王胤祥,生前谨慎忠诚,实心任事,勤奋奉职。雍正继位后,加封允祥为总理事务大臣,后晋封为怡亲王,先后总理户部三库,总理户部等重任。雍正三年,他曾总理京畿水利,对于防治防治河患、开辟营田,成绩颇多,而屡受恩赏。雍正八年,皇帝又来亲书“忠敬诚直,勤慎谦明”匾额予以褒奖,当年又加封为首任军机大臣,深受雍正的依赖和器重。允祥园寝南、西、北三面丘陵环抱,东西为平原,内有云溪水蜿蜒流过,称为云溪水峪。园寝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全部建筑物30余座,神道竟长达3华里左…[详细]
雷辅天将军墓
  雷辅天将军墓(巴州区)雷墓,位于化成镇宋家碥村西500米,雷家衙门右侧100米,建于光绪三年,竣工光绪六年。坐北朝南,为土冢墓,封土为长条形,长10.5米,前宽7米,后宽3.4米,前有墓碑,碑前是牌坊,再前是化纸库、石狮一对。墓碑为石质仿木结构建筑,5重檐歇山顶,底层为7柱、六开间,宽10米,高9.3米,厚0.8米、二,三,四层为4柱三开间,上层为2柱单开间。碑壁上刻有二十四孝、战当阳。石柱上刻有滚龙等高浮雕及镂空雕刻20余幅。下层当心间石壁正中刻有帝诰封武功将军讳辅天、字世义,号仁山,雷老大人,扬太夫人一位寿藏。左侧刻有光绪六年,诰授奉政大夫,特授南溪县正堂,前署巴州正堂,宗弟,乙垣雷尔卿拜…[详细]
奢香墓
  奢香墓,在大方县城北0.5公里处云龙山下乌龙坡头的洗马塘畔。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936年),奢香病逝,年仅35岁。明王朝遗使到水西奢香故里,参加祭奠葬礼,加溢奢香为“大明顺德夫人”,并赐以朝衣锦帛。墓葬按正三品的规矩结合彝俗的墓建风格营造。奢香翘楚水西,奄奄声华夏,彪炳千秋,是我国历史上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巾帼英雄。奢香逝世600年来,其墓葬是几经沧桑陵谷改,一抔黄士嗟犹大;行人人凭吊荒烟笼,欲识原告文扫苍苔。清康煕三年(公元1664年)。平西王吴三桂率兵“剿水西”时,毁于兵燹。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奢香后裔安淦辛以奢香代夫袭职,开通九驿,“勋垂竹帛,在国为功臣;…[详细]
彝族向天墓
  彝族向天墓彝族向天墓位于威宁县城东北20公里的盐仓镇,分布在大坟梁子、小坟梁子周围。另在二塘、龙场、中水、羊街、大街、城关等乡镇也有发现。向天墓分两种类型:I型:以毛石砌椭圆石墙,直径一般在10—20米,如墓依山而建,则依山一侧的石墙的顶部与墙外地表大体齐平,而另一侧石墙则高出地表2米左右,石墙内地表略高于墙外地表,中尖有一封土堆,直径3—4米间,高1米以内。少数墓在圆墙一侧建有一段弧形石墙或半圆石墙,也有的墓葬不用石头而用泥土筑成椭圆形墙,这类墓葬规模较小,圆墙直径在10米左右,还有的墓葬周围砌石墙,中央用泥土填平,形成封土堆。据当地老百姓说:这些墓葬是属于当时君王家的奴隶死后埋葬的,因此,…[详细]
宜兴古桥梁
  茭渎桥,在宜兴市新庄街道茭渎村。2003年3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茭渎桥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1917年重修。桥下拱券内有明成化、嘉靖桥铬銘各一块。茭渎桥为单孔石拱桥,由青石、阳山石、花岗石混砌,南北走向(南偏西35°),南北各有石阶14级。桥全长14.70米,中宽2.40米,堍宽3.10米,坡度12°。桥孔净跨5.25米,矢高2.85米,南北两端老街长约百米,依旧保持着明清建筑风格,与茭渎桥融为一体,环境古朴协调。大浦桥,位于宜兴市丁蜀镇大浦老街北端,跨大浦港(又称楼渎港)。2003年3月,宜兴市人民政…[详细]
南宋墓道石雕群
  离宁波市区17公里的东钱湖风景区,历来以兼有"太湖气魄、西子风光"而著称,近几年先后在湖畔山岙中发现大批南宋(1127-1279年)墓道石雕,再一次引起世人瞩目。因为过去出版的《中国美术史》、《中国雕塑史》都没有谈到南宋的墓道石雕,而东钱湖南宋墓道石雕群的发现,则是填补了这段历史的空白,现在已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称墓道石雕为石象生,根据墓主身分,按照当时规制进行配置。东钱湖石象生遗存之多、制作之精美不仅省内罕见,在国内也属稀有,这与特定的历史和人文条件密切有关。据记载,在南宋152年中,鄞县籍的丞相就有史浩、史弥远、史嵩之以及郑清之、魏祀5人。史氏家族为南…[详细]
瑞峰崖墓群
  瑞峰崖墓群位于眉山市青神县岷江西岸的瑞峰镇黄角村丘陵地带,是一处数量众多、分布密集、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墓葬群。2006年5月,瑞峰崖墓群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第六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秦并巴蜀后,四川盆地依托都江堰水利工程一跃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稳定和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一批拥有大量土地和佃户的富裕庄园主,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改善,民众的意识形态和丧葬制度开始转变,厚葬和家族葬风开始盛行。纵贯眉山的岷江,远在秦汉,就是四川的“黄金水道”,沿途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当时沿江的眉山人,不仅生在岷江边,死后也安息在岷江两岸,这就是岷江两岸面水背山的峭壁和山坡上分布着大量崖墓的原因…[详细]
嵇安墓
  嵇安墓位于南集乡长浦村石碑庄前。微风煦煦,芳草萋萋。嵇家祖籍为宋代谯郡(今安微毫县)嵇山人。嵇安的五世远祖嵇弘政,曾任宋朝提点京东刑狱、兵部郎中等职,谥号庄肃。曾祖嵇克仁,进士出身,曾任宋朝朝议大夫、知集贤院、兼太常寺丞事。祖父嵇大成,进士登第,曾任宋朝监察御吏、镇南军副节度使、龙虎卫上将军。年老退休时,经过涟水,爱涟水土俗民情,畏北方战乱频仍,遂于涟东择地定居。父亲嵇迪,清高文雅,隐居不仕,积德乡里。嵇安字宽济,身材魁伟,勇敢尚武,精于骑射。时值南宋末年,天下大乱,兵匪为灾。嵇安聚集义旅,构筑堡栅,护卫乡井。南宋诏授其为承节郎,任制将沿海巡检使,统领义兵。外御-,内抚民众,兴修水利,奖励农耕…[详细]
赛典赤墓
  在昆明城东区民航路五里多小学门口的体育场内,有一座方形高墓2.4米,宽约1.3米,顶为青石雕成的石瓦,墓体四面镶碑石。正面刻汉文“元咸阳王瞻思丁墓”8字,分4行,直书。背面为蒙文碑刻。左右两侧,一边刻《元史·赛典赤瞻思丁传》(节录),另一边刻袁嘉谷撰书的《重修咸阳王陵记》。围墙外,即宽阔的公路。这座陵墓,是为纪念元代初年云南最高行政长官赛典赤·瞻思丁而修的纪念冢。元初,由于“委任失宜”,云南矛盾重重,政波迭起,生产荒废。元世祖忽必烈,选用为人“谨厚”的赛典赤,以“平章政事(次丞相)行云南中书省事”。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赛典赤到任。他面对现实,正确处理元代中央官吏与云南民族官吏和皇帝分…[详细]
乌以风墓园
  乌以风是天柱山的第一代开创者,为宣传和开发天柱山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受到潜山人民的深切爱戴。每年清明时节,各级有关领导、野寨中学师生、乌老生前好友以及当地群众都会自发前来乌老墓园扫墓,献上心香一瓣。乌以风墓园,已成为潜山精神财富的一部分,除了纪念这位天柱山的拓荒者,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乌以风先生,汲取人文精神的巨大力量。乌以风(1901年至1989年),山东聊城人,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浙江省图书馆编篡、杭州省立中学教导主任、安徽省宣城一中和安庆一中校长。1933年,任安徽省教育厅秘书期间,初识天柱山,从此,与天柱山结下不解之缘。1942年,乌以风因家庭婚变,从四川千里漂泊来到天柱山…[详细]
陈玉成墓
   陈玉成,原名丕成,1837年出生在广西藤县西旺村一个贫农家庭。幼年时父母双亡,靠其叔父陈承容抚养成人。14岁时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被编入童子兵,随军作战机智勇敢。18岁领兵督战,屡立战功,被提拔为殿右三十检点、冬丞相等职。  1856年初,镇江太平军被清军围困,陈玉成带领少数精锐,驾一条小船从汤头直下镇江。江南清军船只四面拦截,炮火炽烈。陈玉成奋不顾身,左冲右杀,竟安全地冲入城内,会同守将吴如孝从城内杀出,与城外太平军内外夹击,连破清军营垒十六,解了镇江之围。同年秋天,天京内讧,太平军人心离散21岁的陈玉成在危难之际,被任命为右掌率,成了太平军重要领导人。  公元1858年7月,陈玉成攻克…[详细]
苏埠屯墓群
  商代晚期大型墓地,间有少量汉代墓葬。位于青州市东夏镇苏埠屯东埠岭上。墓群东西约1000米,南北约2000米,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中心部分高出周围地面约5米。由于长年取土,岭中部偏南处形成一片东西方向、宽150米的低洼地,把土岭分割为南岭和北岭。洼地两侧断崖上可看到暴露的墓葬。1920年前后,该村村民陈俊曾在南岭挖出一件造型奇特的青铜器。1926年前后,村民杨明喜于北岭挖出铜器3至4件,其中有一件大铜鼎底部带铭。这些铜器全部被古董商人购去,下落不明。1931年4月,村民陈秀芝在南岭中部西侧断崖上掘得青铜器8件,被益都县长郭序三购得后交县民众教育馆。1936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祁延霈…[详细]
汉梁王墓群
  汉梁王墓群位于河南省永城市东北的芒砀山,是西汉时期梁孝王刘武及后代各王的陵墓。从梁孝王刘武开始,西汉梁王死后可能全部葬于芒砀山,加之王后、嫔妃和文武大臣有多少地下宫殿目前还不清楚。现除主峰未发现外,已查明的汉代梁国王陵有保安山梁孝王墓、李王后墓、柿园壁画墓、僖山金缕玉衣墓、王后墓、黄土山一、二号墓、窑山一号、二号汉墓、南山一、二号汉墓、夫子山一、二、三号汉墓、铁角山一、二、三号汉墓等二十余座。汉梁王墓群于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保安山梁孝王陵区已发掘的柿园壁画墓、梁孝王墓、梁孝王王后墓已成为芒砀山文物旅游区的主要旅游景点,每天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访古探…[详细]
黔南水族墓群
  水族古墓群集中分布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北部水族聚集区。墓葬结构分地下和地面两个部分,地下部分与其它民族的墓葬区别不大,亦挖一长方形土坑,土坑中置木棺装殓死者,少数墓葬有耳环、发簪等随葬品,但建于地表的石质建筑却极具民族特色且形态复杂,有一层或多层长方形仿石棺式、杆栏房屋式、石块叠垒式和圆形封土堆带牌楼墓碑式等,不同形式墓葬具有相对的早晚演变关系,圆形封土堆带牌楼式墓碑的水族墓已同汉族墓葬没有多少区别,是汉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水族墓葬。墓碑上的“爱情”画像许多水族墓葬在地表各层仿石棺外壁和墓碑上雕刻有神兽、祥瑞、花草、动物、传说、历史故事、战争场面、车马出行、杂技表演、民…[详细]
霍加墓
  霍加墓霍加墓因埋葬两位在伊斯兰经典中被称为“圣人”的人而得名。霍加墓距县城约40公里,位于博斯坦乡霍加墓沟一座相连的山峰,海拔高度约2400米。霍加墓为昌吉州重点文物保护遗址,是木垒、巴里坤、青河、富蕴、阿勒泰以及鄯善、吐鲁番等地伊斯兰教信徒朝拜的圣地。每年春雪消融,万木复苏之时,各地的朝拜者或乘车,或骑马,或徒步结伙成队络绎不绝,不辞翻山越岭,头顶酷暑,表达了一种虔诚的心愿。他们认为,朝拜了两位霍加就代替了到相距万里的麦加去朝觐而完成功修。来此的目的,除朝拜霍加托福保佑外,虔诚的教徒们还要到墓下的圣水泉喝一口甘冽的被誉为“圣水”的泉水。据说,喝了泉水便能够幸福吉祥,顺利地生儿育女,并且能够解…[详细]
马哈只墓碑
  马哈只墓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昆阳镇月山郑和公园内,居坡面西,背依滇池。据《故马公墓志铭》载,墓主马哈只,云南昆阳人,生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卒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享年三十九岁。马哈只生前曾朝拜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娶温氏为妻并生有二男四女,其中次子即为郑和。永乐九年(1411年),郑和在第四次出使西洋前不久回乡祭扫。这段经过,刻记在《故马公墓志铭》碑阴右上角“马氏第二子太监郑和,奉命于永乐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0坟茔祭扫追荐,至十二月吉日回还。记耳。”但字迹漫漶,大都不可辨认。郑和的祖父和父亲均名“哈只”。按伊斯兰教的习俗,“哈只”是人们对朝觐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人的尊称。中…[详细]
赛典赤·赡思丁墓
  赛典赤·赡思丁墓有二处:一处是位于昆明北郊松华坝马耳山马家庵村的真身家;一处是位于昆明城东民航路五里多小学内的纪念家。真身家呈长方形,面南背北,下部砌石,上部封土,高1·8米,长2·6米,宽1·4米。墓有前方为其子纳速刺丁墓,墓形相同。清咸丰以前,墓下有石垒台基,四周有护栏,并建有清真寺、八角亭,植有巨柏,还有二三十家回民种田守墓。自成同年间(公元1856-1873年)回民起义后,守墓回民被杀,寺、亭、墓也遭毁坏。1987年,赡思丁父子墓得以修复,重立墓碑。为供人们凭吊,清康熙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公元1688一1693年),总督范承勋、巡抚王继文又在当年通京的古道上建了一座纪念家。咸丰年间,墓…[详细]
康定国公墓
  元代康定公墓碑,俗称关关碑。碑后墓冢原高约7米,现已削平。此碑现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碑通高5.82米,由碑首,碑身、龟趺座三部分组成,青石质。碑首高1米,宽1.25米,正面碑额镌刻元末丞相脱脱篆书“荣禄大夫河南省平章摅忠协义宣力功臣康定公碑”,3行21字。碑额上面及两侧高浮雕盘龙图案。碑文楷书,由张翥撰文,孙翥书丹。碑文记述了关关镇压元末农民起义军红巾军的战斗历程,因战功卓著,由一般军卒升为百户侯,又越级升为万户侯、官居一品的一生经历。据碑文所载,关关(1312年~1365年),字文祖,沈丘县人,蒙古族。此人深沉勇猛,有武艺,喜欢游猎,娴于骑射。元朝末年,-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终于在13…[详细]
嘴子前墓群
  嘴子前墓群位于山东海阳县盘石店镇嘴子前村东北的窄小台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上有古墓葬遗址。1978年初春,该村农民在此掘毁一墓(编号M1)。墓中有重椁单棺,木器、陶器悉被丢弃毁坏,仅铜器被文物部分追缴收回,玉器出土数量较少,据称均为管、珠一类的小饰件,至今尚有部分散存于村民手中。此次出土的铜器有盘、盆、簋、壶、、削、戈、矛、镞、编钟等,收集到的一个铜鼎盖和兽面纹的壶耳,纹饰都很精美,可惜这些鼎、壶等十分重要的铜器却至今不知下落。出土的编钟共有7件,两件大的为钮钟,其余小的为甬钟。钮钟器形较大,通高43.5厘米,重11.6公斤,气象庄重,纹饰精美。1985年,海阳县博物馆抢救清理了一座墓,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