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旅游

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源自1983年4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转《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确定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的报告》,所列中国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名单,均为中国大陆(不包括中国港澳、中国台湾)境内汉族地区重要佛教寺庙,共142座。
乌尤寺
  乌尤寺各处多有名人题咏,其中尤以近代著名书法家赵熙所书最为有名,钟鼓亭外壁所嵌14通石碑上的赵熙所书“般若心经”镌刻精湛,为书法极品。乌尤寺位於四川省乐山东的沫水(大渡河)、若水(青衣江)和岷江汇合处的乌尤山顶。始建於唐至德——乾元年间,原名正觉寺,宋代改名乌尤寺。寺内建筑结构森严,殿宇共有七座,都集中在乌尤山头,现保存完整的殿宇有天王殿、弥陀殿、弥勒殿、大雄殿、观音殿、罗汉堂等。由前殿西行还有怡亭和尔雅台等胜迹。尔雅台是汉代文学家郭舍人在乌尤山注释《尔雅》的地方。寺之周围竹木扶疏,楼阁亭台错落其间,更显得格外清幽。交通登乌尤山,游乌尤寺,水陆两便。陆路在游览乐山大佛后,从凌云后山出门,过壕上…[详细]
乐至报国寺
  报国寺位于四川省乐至县城东北二十公里龙门乡之金龟山,占地三万多平方米。据《乐至县志》记载,报国寺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历尽沧桑,几度兴废;如今值国运昌盛,佛教兴隆,历两代住持之艰辛缔造,广大信众之尽心护持,终使蜀中现存不多的千年古刹历劫重光。报国寺四围青山环抱,背山临水,环境清幽,林木葱郁,怪石嶙峋;千年古树,唐季残碑,宋明石棺;将殿、堂、池、桥、亭、洞及摩崖造像融为一体,拾级揽胜,高低错落,迂回曲折,蔚为奇观。重要殿宇报国寺布局雅致,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祖师殿等五重殿堂。主要供奉有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陀菩萨、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详细]
万年寺
  看点  无梁砖殿:万年寺第二殿,又称普贤殿。该殿全以砖块砌就,无一木一柱一瓦,雄伟壮观,颇具古印度建筑风格,其设计思想源于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砖殿我国古代建筑一大奇观,该建筑400年来经历了18次地震,却安然无恙,被誉为我国古建筑史上的奇迹。殿内有宋代铸造的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铜铸像一尊,高7.85米,重62吨。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堪称稀世国宝。壁龛列小佛三千,与普贤骑象像,构成了普贤集弟子讲经说法的宏大场面。顶上飞天图案,人物体态轻盈,舞姿婀娜,构成天上人间完美结合的场景。  “白水秋风”:白水池中,山影斜横;寺外红叶,迎秋放飞。是水似风,白水秋风。“白水秋风”自然佳景,被清代文人谭钟岳誉为古…[详细]
洪椿坪
  导游  洪椿坪位于峨眉山皇帽峰下,海拔高度1120米,峨眉山重点寺庙之一。 看点  “双百字联”:为民国冯庆樾所作,上联描绘寺周奇妙的恋人景色,下联概述佛教的传继源流以及寺僧的无量功德,文词隽永,对仗工整,为全国最长联文之一,可与昆明大观楼百字联美。  木刻千佛莲灯:制作于民国时期,该灯通高2米,直径1.2米,七龙绕柱,镂雕精细,剔透玲珑,巧夺天工,为全山珍贵佛教文物之一。  “洪椿晓雨”:洪椿坪寺周古木扶疏,瑶草奇花,群峰环翠,云雾空蒙,似雨非雨,誉称“洪椿晓雨”,被清代文人谭钟岳誉为古“峨眉十景”之一,是山中避暑胜地。“山行本无雨,苍翠湿人衣”描写就是这一景象。介绍  洪椿坪在晋时(公元3…[详细]
洗象池
  洗象池岩下,栖息着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藏酋猴(俗称短尾猴)。这里周围常可见猴群出没,进入殿堂,见人不惊,伸“手”索食,尽享口福。洗象池的月台上,是戏猴的好地方,逗猴要有善意,不能伤害它们,猴群会奉献给你无穷的乐趣;若起歹心,你就要吃亏,千万记住!洗象池原名初喜亭,也是峨眉山有名的一处寺庙,海拔2070米,四周白云缥缈,古木参天。明末这里只是一座小庵,僧人在这里只烧茶水以待游客。清代康熙年间行能大师扩建为“天花禅院”,因寺内有一石砌六方水池,相传普贤菩萨乘白象过此,必先浴象,以后即改名洗象池。清康熙时扩建,从而成为一座寺庙,寺内有殿宇三重,正殿居中央,殿内巨大玻璃佛龛内塑普贤骑象法身,金碧辉…[详细]
金顶
  导游  峨眉佛光,又称峨眉宝光,峨眉佛光出现在金顶处,当阳光从观察者背后照射过来至浩荡无际的云海上面时,深层的云层就把阳光反射回来,经浅层云层的云滴或雾粒的衍射分化,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在金顶舍身岩上俯身下望,会看到五彩光环浮于云际,自己的身影置于光环之中,影随人移,决不分离。无论多少人,人们所见的也终是自己的身影,且“光环随人动,人影在环中”,这便是令人惊奇的峨眉佛光。登峨眉山观佛光的最佳时间应在12月至3月期间。看点  金顶十方普贤菩萨圣像:圣像为铜质,通高48米,占地1256平方米,总体重约600吨。须弥座上立六牙吉象,大象背上第一层为普贤菩萨的四头像和两面身;第二层为普贤菩萨四头…[详细]
弘福寺
  弘福寺景区:弘福寺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开放寺庙之一。弘福寺坐落于黔灵山杖钵峰、宝塔峰、象王峰相拥的山窝间,寺院殿堂结构典雅,庄严、古朴,曲栏长廊,廊庑广阔,布局精严,古雅清幽。主要建筑有法华塔、九龙浴佛石壁、大山门、钟鼓楼、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玉佛殿、藏经楼、说法堂、客堂、双桂楼、方丈苑、碑廊、五观堂、五百罗汉堂、素香斋等,大小建筑72座,加上放生池,茶楼等处,占地11433平方米。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赤松和尚云游来筑,结茅于山中,继而募化四方,建成此寺。民国初年,曾为贵州佛教会所在地。弘福寺保存有一批珍贵古迹文物:其一、赤松开辟的九曲径(俗称24道…[详细]
贵阳黔明寺
  黔明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河畔阳明路,是贵阳市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贵州省佛教协会、贵阳市佛教协会均设于寺内。黔明寺建于明朝末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显笃禅师驻锡于此,弘传禅宗。清末战乱,住僧离散,由士绅舒某代管。舒某私将寺宇改名“舒家祠堂”,其两个女儿皈依栖霞寺方丈广妙,居家修行,在祠堂照料香灯。1932年,广妙在栖霞寺住持届满,舒氏二贞女迎养于家祠。后因增修禅房,从地下掘出清乾隆三十六年重修黔明寺碑记三块,广妙据此诉请地方法院受理舒某私占黔明寺一案,得贵阳名人平刚、向义等支持,舒氏始将寺宇退还,恢复黔明寺名。广妙任住持,多方募化,增建弥陀殿,成为举行佛教仪式的主要殿堂,内供丈…[详细]
昆明圆通寺
  圆通寺位于昆明市区内的圆通街,与昆明动物园毗连,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从唐时南昭国在此建“补陀罗寺”算起,已由1200多年的建寺历史。同时,它也是现在昆明市内最大的寺院,在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一带都享有盛名。云南省和昆明市的佛教协会都设在这里。圆通寺以造园手法建寺,青山、碧水、彩鱼、白桥、红亭、朱殿、彩廊交相辉映,景色如画,是全国重点佛教寺庙之一。寺宇坐北朝南,富丽堂皇,整个寺院以圆通宝殿为中心,前有一池,两侧设抄手回廊绕池接通对厅,形成水榭式神殿和池塘院落的独特风格。殿内供奉有清光绪年间精塑三世佛坐像,大殿正中两根高达10余米的立柱上,各塑有一条彩龙,四壁还塑有五百罗汉像,均堪称中国佛…[详细]
昆明筇竹寺
  筇竹寺位于玉案山,是一座始建于大理国时期历史久远的佛教寺院,因有“筇竹传奇,犀牛表异”的神话传说故名。元初高僧雄辩法师在此讲经,开昆明地区汉传大乘佛教讲宗传播先河。元延祐三年(1316),元仁宗为保护寺院财产颁敕圣旨,筇竹寺声誉渐高。寺院坐西朝东,沿中轴线主体建筑四进三院,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依山布局。山门为两面坡悬山顶,面阔三间11.5米,进深二间7.2米,内塑密执金刚两尊。山门左前方有钟楼一座,占地22平方米。进入山门为矩形小院,有相传植于元代的孔雀杉二株,其围需三人合抱。天王殿亦两坡悬山顶,面阔三间19.2米,进深三间12米,内塑四天王及弥勒佛。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为“回”字形天…[详细]
华亭寺
  导游: 华亭寺始建于元朝,是昆明著名的佛教寺院;介绍: 华亭寺的山门是一座高大雄峻的三层中式殿阁,与苍劲的古树比肩。大门两侧悬有的一副对联,道出了许多游客的豪情逸兴;交通: 前往西山公园华亭寺,可在市内乘公交车6路可到达;云南昆明…[详细]
宾川祝圣寺
  祝圣寺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东部的宾川县鸡足山上。鸡足山屹立在滇西的宾川、大理、邓川、永胜、鹤庆等县的交界处,它以耸入云表的天柱峰为中枢,前列三峰,后拖一岭,形如鸡足而得名。在方圆二百余里的莽莽大山中,又分为文笔、象鼻、满月等四十余座小山,有天柱、凤头等十三峰,罗汉壁、舍身崖等十四座石壁,有传经洞等四十五个崖窟,有乌龙潭、洗心涧、玉龙瀑等溪泉一百余个,奇花异草,争芳门艳;苍藤古树,缨络万千;危崖嵌寺,群峰如屏。前人说:“鸡足山奇秀天下,与峨嵋、九华、天台、雁荡为伯仲。”(吴门陆翼康熙《鸡足山志.序》)鸡山不特风景秀丽而且是滇西的佛教胜地。据《五灯会元》《大藏一览》《曹溪一滴》《滇释记》等佛教…[详细]
宾川铜瓦殿
  铜瓦殿又称传灯寺或铜佛殿,在猢狲梯下,可由此梯攀援而上,亦可从传灯寺新辟的游道前往。寺左有大石突起,青色白纹,条理分明,形如袈裟。传说迦叶尊者晒衣石上,留下痕迹,人称袈裟石。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僧人圆成与永胜土官高世懋在建寺时,因山高风烈,严冬积雪,于是便发心冶铜为瓦,覆盖屋顶,以保护殿堂建筑。所以,名铜瓦殿。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中丞唐时英及李元阳先后加以扩建,并立碑为记。1979年重修,面积399千方米,大殿为三间单檐歇山式,中间供燃灯古佛,两边为文殊、普贤、达摩、伽蓝塑像。建筑有禅堂、客堂。由于地处危崖,庭院狭窄,站在院中俯瞰“万壑松涛”,则别是一番风景。…[详细]
大慈恩寺
  大雁塔·大慈恩寺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游客的必到之地。登上塔顶,凭栏远眺,长安风貌尽收眼底。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身呈方形锥体,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风格。塔高64米,共七层,塔身用砖砌成,内有楼梯盘旋而上。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凭栏远眺,长安风貌尽收眼底。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楣上有精美的线刻佛像,相传出自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塔底层南门两边立有碑石,左边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右边的是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这两块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十月由玄奘亲手竖立于此的,至今保存完好。值得一提的是,唐代…[详细]
西安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位于西安城南约2.5公里的小寨兴善寺西街。始建于晋武帝司马炎泰始至泰康年间(公元265——公元289年),距今1600余年。初称遵善寺。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遵善寺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因寺院在都城大兴城的靖善坊中,故易名“大兴善寺”。隋唐时代,长安佛教盛行,由印度来长安传教及留学的僧侣,曾在寺内翻译佛经和传授密宗。隋文帝杨坚开皇年间,印度僧人那连提黎耶舍等人曾先后来到长安,住寺内翻译佛经59部278卷。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四年至八年(公元716——720年),号称“开元三大士”的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到此传授佛教密宗,大兴善寺因此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成为…[详细]
西安卧龙寺
  卧龙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柏树林街,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据寺内碑刻载,卧龙寺创建于汉灵帝时(168—189年)。隋朝时称“福应禅院”,距今已一千八百多年。唐朝时,因寺内保存着吴道子在这里画的观音像,又称“观音寺。唐懿宗咸通年间(860年)和僖宗乾符年间(874年),先後在寺内建立石刻陀罗尼经幢。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终日高卧,时人呼为“卧龙和尚”。宋太宗时(976—997年)更寺名为“卧龙寺”。卧龙寺历史上以禅宗道场为主,但兼传播其他宗派的经典、教义,被称作“各宗并弘道场”。如1922年,妙阔法师在这里讲解《唯识三十八颂》、《楞严经》等,1931年太虚法师开讲《金刚经》…[详细]
西安广仁寺
  广仁寺位于古都西安明代城墙内西北角,又名喇嘛寺,是陕西省唯一藏传佛教格鲁派(又称黄教)寺院,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康熙1703年巡视西陲,为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多民族国家政权统一,御批在西北重镇西安创建了广仁寺。广仁寺占地20多亩,整体建筑布局较为独特,形似一条卧龙,在寺院建筑中极为少见。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影壁、御碑亭、天王殿、东西配殿、主殿、千佛殿、藏经阁、斋堂、寮房,共计300余间。广仁寺见证了社会历史发展状况,对于当时社会的民风民俗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仁寺于1983年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广仁寺是陕西现存惟一的藏密黄教寺院,在此寺可欣赏藏传佛教的建筑风格…[详细]
长安兴教寺
  兴教寺又名“护国兴教寺”,位于西安樊川少陵原畔,唐代著名僧人玄奘法师葬骨处。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后,先后曾在洪福寺、大慈恩寺、西明寺、宜君县玉华宫等处译经。唐麟德元年(664年)二月初五日圆寂于玉华宫,先葬长安城浐河东岸白鹿原,总章二年(669年)迁葬于少陵原并修建砖塔。次年又在塔院所在地建立寺院,命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唐肃宗李亨来此瞻仰,题塔额曰:“兴教”。寺建成不久,曾一度荒废。唐大和二年(828年)修葺过一次。唐以后,屡遭兵燹。清同治年间,寺院多为兵火所焚。现寺内山门三间,耸立原畔,门额题“护国兴教寺”和“法相”“庄严”九个大字,门内钟鼓二楼左右对峙。正院前殿为大雄宝殿,后殿为法堂,正…[详细]
香积寺
  香积寺位于西安城南约17.5公里的长安区郭杜乡香积寺村。建于公元706年,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也是中国净土宗祖庭。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实际创祖善导圆寂,弟子怀恽为纪念善导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使香积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传说“天竺有众香之国,佛名香积”。取名香积寺,意把善导比作香积佛。当时这里南临濠河,北接风景秀丽的樊川,濠河与潏河汇流萦绕与其西,整个寺院幽而不僻,静而不寂。诗人王维曾游过此寺,留有《过香积寺》五言律诗:“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详细]
终南山净业寺
  长安净业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终南山北麓之凤凰山(亦称“后庵山”)上,距西安市区约35公里,是国务院确定的142座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凤凰山山形如凤,地脉龙绵,山势奇古高峻,林壑幽深。净业寺踞处山腰,坐北朝南,东对青华山,西临沣峪河,南面阔朗,可眺观音,九鼎诸峰,是净心清修的道场。净业寺始建于隋末,唐初为高僧道宣修行弘律的道场,因而成为佛教律宗的发祥地。唐时净业寺因道宣弘扬律宗而达极盛,后渐衰落。居寺内所存明朝《道宣律师略传》及清朝钟鼓楼碑记载:明正统二年(1437年),净业寺住持云秀募集资金,重修殿堂。明天顺四年(1460年)住持本泉筹集修葺寺院,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