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古墓群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古墓群篇

许岗古墓群
  许岗古墓群位于新郑市西南10公里许岗村东部,共4座,每座墓均由2墓道和1墓室组成。另有车马坑陪葬坑,附墓坑,杀殉坑等重要遗迹。4座墓葬,其型制、纹饰与郑韩故城出土的相同。据已掌握的资料判断,许岗4座大型古墓为战国时期的古墓。这一发现不仅为寻找韩国国君陵墓提供了重要线索,而且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反映奴隶主贵族宗法关系的公墓制的瓦解,家族墓地制度的形成,以国君陵墓为主体的陵寝制度的确定,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详细]
赵杏古墓群
  赵杏古墓群赵杏古墓群(第三批省保)时代:东周—汉地址:永济市北城区赵杏、晓朝、席村三村之间古墓群西至永临公路西100米,南至晓朝公路,北至席村村南100米,东至席村村东,范围9平方公里。该墓群时代跨越东周、秦、汉。东周墓葬为竖穴土坑墓,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出土器物多为鼎、豆、壶组合;汉墓多为砖砌墓室,为东汉时期遗存,墓内多出土釉陶仓、壶、灶以及家禽家畜。墓葬多数早期被盗毁。…[详细]
月形山古墓群
  月形山古墓群位于桃源县西南91公里的西安镇大水田村同心组月形山海拔432米的山岗。在面积约100平方米的范围内分布大小古墓几十座。皆为陈氏家族墓地。部分墓葬树桃源石石碑,雕刻精湛,工艺考究。其中“清例赠修职郎”陈今奇夫妻合葬墓规模宏大,墓碑为四封三间式,四周由一块块青石雕刻合围砌成墓园,石板浅浮雕龙、凤凰、麒麟、鹿等图案。虽年长日久,雕刻栩栩如生。墓碑立于清光绪七年。是研究当地陈氏家族史的实物资料。…[详细]
热水古墓群
  热水墓群位于中国西部青海省都兰县热水乡热水沟的西岸,是一处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墓葬群遗址。热水墓群分布在热水、扎玛日、沙尔塘、斜歪四个村境内长约7公里的区域内,包括各类型墓葬165座,其中大部分已被盗掘。1982~1986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发掘整理。墓区内的墓葬主要分为梯形和圆形两种。墓冢以夯土筑成或堆满砾石后盖以夯土,夯层间铺有沙柳枝条。夯土下方均筑有平面为等腰梯形的石墙,边缘砌有土坯或泥球,并在其外侧涂以红色石粉。墓室以石块砌筑,由墓道、中室、左右侧室和后室组成。墓葬均有封土堆,封土堆前还有规模巨大的祭祀坑,坑内出土有木车、木牍、丝织品、玻璃器皿、金银器等遗物,部分…[详细]
麦茶战国古墓群
  麦茶战国古墓群位于里耶镇麦茶村东南,分布面积约4平方公里,1989年发掘55座,均为土坑坚穴墓,出土铜器有剑、戈、印章、镜、罄、铃、带钩;陶器有鼎、敦、壶、钵、豆、罐、簋、纺轮及琉璃管石、玉壁、残铁器及石饰件等。其中巴氏柳叶剑等战国兵器铸造精良,锋利无比,真乃旷世奇珍,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些数以千计的古墓群与三座古城遥相呼应,形式一个完整的城市体系,为研究战国秦汉历史提供了最有价值的科学依据。…[详细]
万家坝古墓群
  万家坝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鹿城东南侧3·5公里的龙川江支流青龙河西岸。1975年,首次在这里发掘出铜鼓5面。万家坝铜鼓的价值,在于其历史的久远。据研究测定,万家坝出土铜鼓的古墓群,其时代约为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距今至少在2300年以上。万家坝铜鼓代表了中国铜鼓文化的一个类型,考古学界称之为万家坝型。迄今在云南境内共发掘这一类型的铜鼓19面,其中10面在楚雄境内出土。…[详细]
莫格德哇古墓群遗址
  莫格德哇古墓群遗址莫格德哇古墓群遗址位于玛多县花石峡境内,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对象。长期以来,由于无专门管护人员,莫格德哇古墓群遗址受到盗墓者疯狂挖掘,古墓遭受到严重破坏,遍体鳞伤,千疮百孔。莫格德哇古墓群遗址就像一幅忧伤而风情万种的画卷镶嵌在水草丰美的草原上,默默地注视着草原的万千变化,倾诉着它对世人的寄托,显得是那么的沧桑和无奈。莫格德哇古墓群遗址是玛多县旅游业名胜景点之一。…[详细]
乌孙古墓群
  乌孙古墓群分布在裕民县吐尔加辽草场之上,根据古墓群的形状,可分为方形和圆形两种,根据古墓群的结构,可分为土堆墓、土圈墓、石堆墓、土石堆墓和石人墓五种。据考古学者的初步考证,认为裕民吐尔加辽古墓群大约形成于我国汉代时期,为古西域乌孙民族部落的墓地,属于古代亚欧丝绸之路上古代乌孙民族草原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许多考古学家研究古代民族草原生活和草原文化的焦点。乌孙古墓:亦称乌孙土墩墓、突厥古墓。据史学家考证,这种土墩墓殡葬形式,始自塞种,而后为乌孙和突厥相继采用。土墩墓大都呈半锥体,多数呈南北链状分布,或3-5座一列,或10多20座一群。特克斯县境内分布着1500多座土墩墓。多的一处就达200多座,基高…[详细]
黄土岗秦汉古墓群
  黄土岗秦汉古墓群在县城东北16公里黄土岗村西北岗地上,墓区高于平地1.6米,分为南北两区,占地66亩。1977年发现一座新莽时期砖石墓,出土随葬品有鼎、盒、尊、灶、鸡、鸭等陶器制品及铜墩、大泉五十币等,1982年3月又发现一座秦代墓葬,出土陶器40件、铜器3件、银箍3年、玉环12个、小铜铃(马饰)30个和方形料珠等。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麦氏古墓群
  麦氏古墓群位于光明办事处碧眼旧村灯盏窝岭。穿过碧眼旧村,一条宽敞的水泥路直达墓园。门前右侧是一栋麦氏族人集资兴建的古墓管理房,色调凝重,庄严肃穆,有专职管理人员。进入大门,古墓群前设有大型绿化停车场,可同时容纳10台大巴和150台小车停放,停车场两旁的人行道干净整洁,草绿花红。穿过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的桥洞,迎面是墓地牌坊,正面上 书-四个大字:“宿国流芳”。背面是“麦氏古墓群墓志”。绕过牌坊,是八米宽的大理石台阶,尽显墓群的宏伟气势,酷似南京的中山陵。台阶两旁,种植奇花异草,苍松翠柏,错落有序地种满墓园,红花点缀其间,庄严肃穆而又清新自然。拾级而上,越过六级平台,清楚地看到六座古墓,呈品字形分…[详细]
窑河古墓群
  时代:汉类型:古墓葬地址:江西省新建县昌邑乡窑河村简介:1985年4-6月文物调查中,在昌邑乡高周、窑河两村发现大墓多座,其中高周官圹村汉至南北朝墓八座。墓砖为网饯纹,窑河村清代官吏多座,保存完好的有官圹村陶申甫墓(石狮、华表已毁,墓完好,墓碑记为同治五年葬),唐家山陶受朝墓(葬于清光绪十七年),清初五卓垒墓(葬于清顺治十三年)等。…[详细]
吴岗古墓群
  吴岗古战国、汉墓群。位于罗山县城东南17公里处的莽张乡吴岗村,东临竹竿河。吴岗古墓群不规则的分布在东西长1500、南北宽1000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有墓葬33座,最大的墓葬为王坟堆。33座墓葬的土冢平面呈圆形,大小不一。大的直径约40米,小的约20米。在墓葬处发现有战国至汉代的陶器和青铜器,还发现有7块楚国金币“郢爰”等。…[详细]
久隆古墓群
  久隆古墓群久隆古墓群于1981年定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久隆古墓群,已发现38座,主要分布在钦州城东北方向的久隆镇的上东坝村东南部,即水铺、新明、双墩、青草、新圩等村委会周围,而以新明、青草两地最为集中,距安州(南朝梁置)古城较近,一般为3公里~6公里。此外,在钦州市东侧的沙埠镇大雾山、铜鼓岭,钦州市北部的平吉镇古隆附近,也有发现。…[详细]
唐县古墓群
  古墓群位于随州市唐县镇卧云村、群丰村,东汉、三国墓群。面积约13万平方米。曾暴露百余座砖室墓,清理3座,其中东汉墓2座,三国墓1座。东汉墓一为长方形双室砖石墓,一为长方形多室石墓,出有陶盘、钵、罐、炉、瓮、楼、灶、仓、井等。三国墓为长方形双室砖墓,出有陶仓、灶、磨、耳杯、钵、鸡、猪及瓷罐、铜镜、铁刀、银手镯、水晶石等。(第一批)…[详细]
大林古墓群
  大林古墓群位于桥亭乡大林村西南面起伏的黄土岗上,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可见明显封土堆50余座。解放后古林冲自然村农民在建房时曾挖出过“古老屋”形似小窑。1987年进行文物普查时,在大林村西丛树窿(山岗名)上采集到古墓券顶楔形砖。砖长25厘米、宽13厘米、厚分别为2.3~3.5厘米,砖面有苇席印纹。经考证,初定为东汉~南北朝墓葬。…[详细]
赛里木湖古墓群
  2013年5月3日,环赛里木湖湖畔的2800多座古墓葬被评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我国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该墓葬群形制多样,包括石堆墓、石板墓、土墩墓等,年代从青铜时代到隋唐时期。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14年7月21日,赛里木湖古墓群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阔科克古墓群
  阔科克古墓群是阿勒泰地区规模较大的古墓群,由Ⅰ号、Ⅱ号、Ⅲ号、Ⅳ号墓地组成,葬形制包括石堆墓、石棺墓、石围墓、石圈墓,其中有2座石圈墓形制较为特殊,共分为内外三圈。阔科克古墓群属青铜时代早期古代人类文化遗存之一,年代久远,文化内涵丰富,对研究阿勒泰草原文化、古代部族的社会生产活动提供了详细、科学的实物资料。…[详细]
五金墩古墓群
  五金墩古墓群位于兰江街道凤亭村大庙自然村西山山坡,为汉至六朝时期墓葬分布密集区域,规模较大,规格较高。余姚文保所藏国家一级文物、西晋时期青瓷蜥蜴把鸡头壶就出土于此。该墓群对研究汉至六朝时期这一地区的葬俗和社会生活情况具有重要价值。2010年4月26日,五金墩古墓群被公布为余姚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邹村古墓群
  邹村古墓群位于大冶市高河乡上邹村胡炎贵东北500米,战国-汉墓群。面积约75万平方米。现存117座封土堆。较大封土堆底径20米左右,残高2·5-3·5米。一般封土堆底经14-18米,残高1-2·5米。经勘探,大部分为土坑墓,有少量砖室墓,土坑墓内有填白膏泥、卵石的现象。(第三批)…[详细]
砧子山古墓群
  砧子山古墓群位于锡林郭勒多伦县,2013年被国务院核准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古墓群保护区面积为4825.98公顷,是锡林郭勒境内现存最大的元代时期元上都居民(主要是汉族平民、工匠)的丛葬区,为研究元朝时期元上都的社会制度、蒙汉民族关系和生活状况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