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梅州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城东山状元桥畔,是广东名校——东山中学的前身。梅州东山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为当时嘉应(今梅州)知州王者辅任内所建,距今已有二百六十余年历史。建筑占地1642平方米,建筑面积2655.5平方米。书院由主体建筑大门楼,前堂、中堂、后进共三重,两横栋屋组成。东山书院是梅州古老的书院之一,由王者辅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创建,已漫越了二百六十多个春秋。东山书院为“三进二横”的建筑结构,其前吸周溪水之清新,后袭东山岌之灵秀,邻傍状元桥之重彩。乾隆年间,梅城境内共建有九间书院,城中有四,即培风书院、东山书院、崇实书院和周溪书院。如今梅城仅存东山书院。从古老的…[详细]
邹坊文祠
  邹坊文祠,俗称八角亭,坐落在平远县 仁居镇 邹坊村村口。根据清嘉庆二十五年知县卢兆鳌编写之《平远县志》记载,该文物乃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邑人刘企贤等倡建,当时地名三枫树,清代设私塾,春秋两季则在此祭祀天地,祈求太平,风调雨顺。又因处于河口出口处,亦有“镇水”之说。民国期间在此办过小学、设过邹黄乡公所、邹坊乡公所。解放后曾为邹黄公社、邹坊公社、粮食仓库、邹坊大队、邹坊管理区、邹坊村委员会址至今。文祠主体为木质框架结构,共四层二厅十六间,平面六角形,主柱四条,六角形石质柱基,三层重檐,攒顶尖,穿斗式梁构架,顶呈宝葫芦状。是广东较为罕见的四层砖木楼阁式祠堂建筑。根据清嘉庆二十五年知县卢兆…[详细]
凌风塔
  凌风塔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石正镇潭头村。始建年代不详。根据嘉庆十九年(1814年)潭头万安桥碑记载有到凌风塔的路线和凌风塔的风景分析,建塔时间不会晚于嘉庆年间。凌风塔平面八角形,外观七级,高35.5米。楼阁式砖塔,塔梯为壁内折上式。塔首层在西北方正面设门,每层均用菱角牙砖与挑檐砖叠涩出檐,各层每面均留窗洞。游人可循阶梯上至最高层。原塔内第二层设有魁星帝君塑像,已毁。相传清朝嘉庆年间,嘉应州官黄者虎,巡游到马山天吊岌时,发现石窟都,即现在的石正镇,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少见,肯定是藏龙卧虎人才辈出的好地方,于是命令手下在岌上停轿,并响锣三声,以示尊敬,身在盆地群山合围之中,却听不到大山之回音,甚感奇…[详细]
见龙围与炮楼
  见龙围与炮楼位于龙门县地派镇渡头村。古围垅屋“见龙围”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占地面积2630平方米为三堂、二横、一围龙结构,是晚清举人、两广学务处查学员刘士骥的故居。见龙围是刘士骥祖父刘学荣所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落成,刘士骥出生于此。走进“见龙围”,只见门楼有两层高,卷拱门上设有木栅栏。穿过门楼踏入围屋,可见不少房屋,但基本上都上了锁,有些已倒塌。围屋中轴线有一座刘氏宗祠,这是一座三进的祠堂,修建得很精致,里面还有旗杆石。围后建有一座三四层楼高的碉楼,超过2米的夯土墙基和青砖到顶的修砌,都显示出当时刘氏族人的富有。相比“见龙围”,有5层高的炮楼修建得较晚,始建于咸丰三年(18…[详细]
田坑村古建筑群
  田坑村古建筑群 (俗称“田坑古城”)位于广东省惠东县多祝镇,始建于明末,建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惠东境内一座比较大型且保存比较完好的客家古村寨,为四合院式民宅。 2008年,田坑村古建筑群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田坑古城包括20多座建筑及众多房屋,建筑布局对称有序、构思精巧、风格独特,美观庄重,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文化意味。村内有18条古朴的巷道、围龙屋、碉楼、高耸的城墙以及近400间房厅,都有很高的文化保护价值。 据介绍,田坑古城始建于明末,建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陈氏入惠始祖第八世西峰公首次购入部分土地,开始建造房屋。1…[详细]
坎下城城墙
  坎下城(ᑒ下城),位于汕尾城区内,北邻后径村。城呈不规则椭圆形,城墙原高5.6米,残高3米,为双层夹墙,灰沙夯筑,周长1157米,设垛口391个,分建东、西、南、北四门,配防炮78位。明崇祯九年,工科都给事、乡贤叶高标奏建城坎下。十年(1637年)城成。坎下寨始建之时,一面倚山,三面环水。北门是山,今之变电站小山。东、西、南门临海。西门(今西门妈祖庙处)是水门,只有船只可以出入,一如《水浒》梁山水寨,码头在城内。水寨有水师,水师有水舶,可通捷胜、碣石。时至今日,西门仍留有一个“西门池”,面积虽不大,乃是历史的有力见证。坎下城位于市区香洲街道城内路北端,是全省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池之…[详细]
广德禅院
  广德禅院位于陆丰市碣石镇广德大巷26号。该院始建于南宋年间,明代万历二十八年重建,清代康熙四十八年重修。该院原为面阔三间四进加左右廊院布局,现存前三进清代建设遗构,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实建面积500多平方米。院内保留有清代碑记三十多通,还有众多菩萨佛像及楹联、木雕等宗教、历史文物一批,对研究明、清时期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建筑等具有较高的科学意义。明万历廿八年(1590年)由碣石籍显达,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南京都察御史、北京监察御史李实,感念早年在永兴古寺青灯寄读,故搬迁永兴古寺在石桥场土城东南处,即现在广德社观音堂,大兴土木,重建该寺,题称《广德禅院》,李实遗墨犹存。清康熙四十…[详细]
东莞苏氏宗祠
  苏氏宗祠位于东莞市南城区胜和蚝岗大围。该祠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苏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明崇祯十三年(1640)和清光绪三年(1877)分别进行过重修,现基本保存有明代的建筑形制、梁架结构、材料和工艺手法。苏氏宗祠坐西向东,是东莞市区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祠堂。古色古香,精美绝伦。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该祠为中轴线对称的三路建筑布局,重要建筑采用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中路的主体建筑为面阔五间的三进建筑。后面附置读书室。一进前瞻廊梁架和挖墩上周往刻有精美的人物故事和端兽图案;次间设有四塾台,再现了古老形制遗…[详细]
东莞方氏宗祠
  东莞方氏宗祠位于东莞市厚街镇河田村。建于明建文年间(1399-1402年)。祠为五进四合院式布局,深为66.4米、宽16.6米,总面积1100多平方米。建筑均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构梁架。第二进为四柱三间三楼石牌坊,坊楼为琉璃瓦歇山顶,檐下施如意斗拱,高8米,门额红砂岩石板上阴刻“六桂留芳”四字。祠内二、三进檐墙上灰塑有精致的山水画艺术装饰,其余各进脊饰有山水、花鸟、人物陶塑,栩栩如生。祠内保存有建祠时侍讲学士方孝孺草书木刻阴文的对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宗祠建筑现存完好。1993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详细]
烟墩山塔(阜峰文塔)
  烟墩山塔又名阜峰文塔,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城区烟墩山山顶,烟墩山在古代原是南海的海防前哨之一,上有烽火台,每当发现海盗意图来袭,即焚烟示警。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立县后,由于地处边隅,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在全国被划归“下县”。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态呢?有人从“风水”的角度找到了原因。据说,这里的地势原属“网缯(即鱼网)地”,岐江东西两岸的烟墩山和马山,就是张开“神缯”就向烟墩山倾斜,结果“财气”就白白地给漏走了。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九月,香山知县蔡继善接受了乡绅们的提议,决定在烟墩山上兴修风水塔,使之总高度与长洲的马山相齐,这就是现今烟墩山塔的来历。烟墩山塔在民间又称“花塔”…[详细]
长洲黄氏大宗祠
  中山黄氏大宗祠位于中山市西区长洲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历代均有重修。该祠坐北向南,三间三进布局,中、后座置有左右厢房,其规模布局颇大,面积1600平方米。抬梁式木构架,前檐园盘形坐斗,上置如意斗拱,雕龙托脚。硬山顶,用蚝壳作外墙,龙船脊灰雕,槅扇装修部份的木雕精堪,灰塑、砖雕艺术品均保存完好。1990年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长洲黄氏大宗祠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烟洲书院
  烟洲书院位于西区长洲村,建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乡绅黄虞臣等创建。该书院坐北向南,三进三间布局,面积540平方米。硬山式顶建筑,前进和后进为砖木结构,二进为抬梁式木结构。前进二进间天井中间有廊,中座后座间天井两边有廊,均为卷棚顶。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该书院先后改名为“烟洲高等”、“初等”、“两等”、“第一简易小学”等学校,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及抗日战争时期,工农革命军和抗先队等共产党人曾在此进行办识字班、学习班等活动。现为烟洲小学。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 烟洲书院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探花及第牌坊
  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沙溪旅游景点之一。该牌坊乃刘其昌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科殿试中钦点为一甲第三名武探花,由皇帝批准修建。中山探花及第牌坊立牌坊者——刘其昌,隆都(今沙溪镇)龙瑞村人。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科第三十二名武进士,殿试一甲第三探花及第。二等侍卫。贵州、广西按察使兼护理巡抚,授云南、广西巡抚。遂立牌坊。刘其昌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卒于家。牌坊建于同治元年,为四柱三间三楼牌坊,用花岗石雕凿构筑。楼为歇山顶,各层均用石雕斗拱承托。牌坊正、背面均于坊额竖刻“钦点”二字。横向联合匾上还刻了“探花及第”四字,上款为“同治元年壬戌科一甲三名进士”,下款为“臣刘其昌立”。两翼的…[详细]
茶东陈氏宗祠建筑群
  茶东陈氏宗祠群位于中山市南朗镇茶东村。据《陈氏族谱》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手抄本记载:茶东陈氏始祖玄保,名尚志,号贞六里。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出生,明洪武十年(1377年)卒。北宋从闽南迁徙至文顺乡香山(当时香山尚未开县,属东莞文顺乡)茶园之东定居。明初建有“里仁祖家庙”。明代中期始建陈氏宗祠。清顺治九年(1652年)海盗进村抢掠,烧毁宗祠。至康熙七年(1668年)重建。之后陆续在其侧建有贡三陈公祠、净溪陈公祠、筠溪陈公祠等宗祠。陈氏宗祠历经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多次重修。现为道光年间重修后的祠院,保留着明末清初的建筑艺术。该宗祠与贡三陈公祠、净溪陈公祠等联成一片,连片三座,均为硬山…[详细]
霍氏古祠建筑群
  霍氏宗祠(含霍勉斋公家庙、椿林霍公祠、霍氏家庙、石头书院、忠烈墓)位于石湾区澜石镇石头村,是一处始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霍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清嘉庆年间重修,是一组四座并列的大型建筑群落,前有广场,气势宏伟,庄重规整。从左至右依次为“霍勉斋公家庙”、“椿林霍公祠”、“霍氏家庙”和“石头书院”,均硬山顶,主体建筑的头门、前殿和正殿三进院落呈四合院式平面布局,后二进面宽进深各三间,抬梁为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总面积2484平方米。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中中间两座略高大,建筑形式一致…[详细]
慈悲宫牌坊
  “慈悲宫”牌坊在南海九江下西村翘南约慈悲宫内,始建于明代,为山字形四柱三间楼式牌坊,通高6米。牌坊柱上抬梁,大青砖饰砌斗拱模样构筑,歇山顶,琉璃瓦滴水,四柱为西樵山粗面岩石打制,牌坊柱下镶嵌石雕抱鼓石,石板上有精致的龙凤浮雕,牌坊正面刻有“善应诸方”四字,字上石板饰人物砖雕,并有梅花、喜鹊、松竹、飞凤、狮子等浮雕。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 慈悲宫牌坊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尊明苏公祠
  尊明苏公祠又名兹德堂,俗称“五间祠”,位于顺德区北滘镇碧江居委泰兴大街。为祀奉碧江苏氏南房十三世祖苏祉而建。约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原有五间三进,形制在民间祠堂中较为少见。现仅存头门、中堂。面阔32.45米,进深34.7米,建筑面积1100多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龙船脊,青砖墙,红砂岩石脚。头门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明间大门阔大。前廊梁架梁枋砍削成月梁,八角形砂岩柱有柱櫍,出三条插拱承托外檐,驼峰、斗拱纹饰如意纹饰简朴而细腻,保存有明末的风格。第二进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置麻石栏板。梁架梁枋成月梁状,驼峰、斗拱的纹饰细腻,前后为八角砂岩檐柱,金柱和檐柱均有柱櫍。中堂梁架…[详细]
良二千石牌坊
  “良二千石”牌坊在南海九江镇下西村西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牌坊柱上抬梁,大青砖饰砌斗拱模样构筑,歇山顶,琉璃瓦滴水,四柱为西樵山粗面岩石打制,牌坊柱下镶嵌石雕抱鼓石,石板上有精致的龙凤浮雕,牌坊正面刻有“善应诸方”四字,字上石板饰人物砖雕,并有梅花、喜鹊、松竹、飞凤、狮子等浮雕。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 良二千石牌坊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顺德真武庙
  外村真武庙位于顺德桂洲外村二街范围内,桂洲人又称之为“大神庙”。中国民间俗称的北帝,全衔是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其信仰源于古代对星辰的崇拜。古时将28宿分为四方: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北帝就是镇护北方之神,主司风雨。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祷雨济旱是国之大事,故此颇为“鱼米之乡”的顺德民间重视和信仰,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大神庙的始建年代已经无法考究,但据现存重修碑记所载,大神庙在明朝正德年间圮毁,神像被人闲置在狮山山麓,无人过问。在万历辛巳(1581年)春神诞日的那天,原来的庙址上空突现红云,祥光普照,恍现龟蛇,依稀是玄武神的身影,村民们纷纷称奇,围集议论。…[详细]
逢简刘氏大宗祠
  刘氏大宗祠位于杏坛镇逢简村,堂号“追远堂”。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天启年间扩建。清嘉庆年间及2002年多次重修。刘氏供奉至今已有二十二世了。当时称“影堂”,后改为:“追远堂”。是目前珠三角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祠堂。是逢简最大的祠堂,也是顺德五大祠堂之一。据传,逢简刘氏是中山靖王之后,与刘备同宗,是汉高祖的后裔。刘氏大宗祠是逢简古村“第一祠堂”,无论占地面积还是气势都是其他祠堂所无法比拟的。宗祠建于明永乐十三年,为刘氏五世祖率族建祠。明天启年间进行过修缮,扩建东西钟、鼓二楼及周边楼阁等。宗祠坐北向南,三路三进四合院式结构。硬山顶,龙舟脊,青砖墙。是顺德年代较为久远,造型较为独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