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甘肃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城子城址
  下城子城址位于张家川县恭门镇下城子村西1.5公里。是一座土筑古城。俗名“凰翔府”,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00米,面积约30万平方米,城墙夯土版筑,残高2--6米,基宽5.2--5.5米,断面呈梯形,夯层厚约0.08米。北墙开门,宽4、高5米,墙内侧文化层堆积厚2--7米,并有房基。地表散见绳纹、布纹砖瓦及脊兽残片。采集有汉代铜镜、铁铧、陶器及宋代瓷器等。并有宋绍圣四年(1097)《重修武安君祠堂记》碑1通。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和地方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靖远钟鼓楼
  靖远钟鼓楼位于靖远县城中心。原名谯楼,据《道光·靖远县志》载:“谯楼在城中大街协镇署前,基高三丈五尺方周四十丈,楼三层七楹、高五丈五尺。明正统三年(1438)为指挥房贵建,弘治三年(1490)守备曹雄增修,同治五年(1866)毁于兵乱。民国十四年(1925)在原楼基上重修”。现存建筑为重建后所建。建筑面积约972平方米,坐北面南,砖木结构,建楼修于高7.8米的方形台基上,台下拱门连通南北大街,楼为三层五楹,楼东西面宽5间(20.8米),当心间宽3.2米,楼高17米,通高24.78米,歇山顶,从第一层起,楼内设木梯可上三层。拱门南额阴书篆刻“瑞丰”二字,为张云锦所书,北额题“天枢”,传为知县李志…[详细]
艾黎与何克陵园
  艾黎与何克陵园位于山丹县城南门外,仿西式建筑。陵园南北宽43米、东西长64米。主要为照壁、综合碑、墓、纪念碑等。正前面为大理石帖面的照壁,面外嵌有楚图南书写的艾黎与何克陵园园名,里面镶嵌了-题写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13个镏金字。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墓坐落在平台中轴线上。墓后矗立着象征友谊的纪念碑,正立面呈桃形,下部圆龛内树有甘肃省人民政府敬献、上镶国际主义精神永放光芒字样的石碑。乔治.何克1945年7月在该校任职期间不幸以身殉职,葬于山丹河北岸的培校校办工厂院内,始为何克墓。1979年、1985年,曾根据有关精神两度扩建修缮,成为现在规模。1987年12月路易.艾黎逝世后,其骨灰即安…[详细]
临泽红西路军烈士陵园
  西路军烈士陵园坐落在临泽县东郊大少河南岸,总占地面积600亩。园内绿数成荫,花香弥漫,主要建筑物有纪念碑,烈士陵墓、将军亭、博物馆、双拥馆、烈士纪念馆等。园名由-题写。其中最主要的建筑烈士纪念碑,正面是-元帅书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的题字,碑背面的碑文是:“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部及所属五军、九军、三十军万余人进入临泽县境内遭-马步芳部队围截,在蓼泉、倪家营、西柳沟、梨园口等地浴血奋战七十余天,数千烈士壮烈牺牲。为缅怀英烈、慰籍忠魂,激励在世、启迪后代,特树此碑。”烈士纪念馆内陈烈西路军在临泽的战斗史迹简介及烈士的遗物--枪管、大刀、马尾手、饭桶、饭罐、照片,一幅幅大…[详细]
福音堂医院旧址
  福音堂医院旧址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北水桥街。1937年,为营救八路军战士,八路军驻甘办事处指示高金诚在此开设福音堂医院,先后营救八路军将士200余人。高金诚(1886--1938),字固亭,河南襄城人,1917年以后行医西北,在张掖、酒泉等地创设“福音堂医院”,1932年投身革命,1938年牺牲。院址今存,南北长69米,东西宽28米。院北有砖木结构二层楼1座,面阔十间38.45米,进深6.6米,高6.4米。保存完好。…[详细]
罗什寺塔
  介绍罗什寺塔矗立在武威市北大街,是为了纪念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武威弘扬佛法、翻译经典的功绩而建造的。罗什寺塔最早建于后凉(386年~400年),塔及寺院在唐时大力扩建,明、清皆有修葺。其间于明代成为陕西凉州大寺院,英宗正统十年二月十五日,为罗什寺院颁发了大藏经,并下圣谕道:“刊印大藏经,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陕西凉州大寺院,永光供养”。此谕现完好保存于文庙内。现存罗什寺塔八角十二层,高32米,全以条形方砖砌成。从下起第三、五、八层均设门,顶部是葫芦形的铜质宝瓶,最上层东西各有小佛龛,龛内有佛像。巍然屹立的罗什寺塔,象征着武威古城悠久而文明的历史,也是15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详细]
雷台观
  雷台观位于武威市凉州区金羊乡新鲜村内。建在高8.5米、南北长108、东西宽60米的夯筑土台上,台始建年代不详。明代在台上始建雷台观,现存建筑雷祖殿、配殿、三星殿等,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建,1981年对台上建筑进行大规模加固维修,并搬迁城内火神庙大殿前卷棚为雷祖殿过殿。雷祖殿为土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式,前后有卷棚,深6.6米,面阔三间13.3米,高10米。三星殿土木结构,二层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14.8米,进深三间9.8米,左右回廊深3.2米。保存情况较好,对研究建筑史有重要价值。 …[详细]
丈地均粮碑
  丈地均粮碑 位于舟曲县城北街。大理石质,圆首,座佚,碑高1.7米,宽0.76米,厚0.17米。大明万历十年(1582)立。碑阳额篆“丈地均粮碑记”,边刻麒麟图案。碑文楷书竖行20行,每行38字,记载巩昌府策奉陕西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之命,在西固境内丈量田亩和依规纳粮的情况,详载了面积和富地、民地各纳粮的数额。碑阴额篆“碑阴之记”4字,碑文楷书竖行29行,每行49字,记载实行丈地均粮的原由、经过。欧阳策谨识,杨松同立石,杨居书丹并篆,石匠孙凤歧。碑文保存完整,对研究明代后期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有重要价值。…[详细]
王仁裕神道碑
  王仁裕神道碑王仁裕,字德辇,五代时秦州长道人,其故里在今礼县石桥镇斩龙湾村。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后周进位太子少保,病逝后诏赠太子少师。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病逝开封宝积坊私第。时隔16年之后,由嫡孙秘书郎王永锡护灵柩归葬故里;有隔13年后,即宋雍熙元年984年)由时任宰相的王仁裕门生李昉撰文,张贺书丹并篆额,王永锡立碑。王仁裕神道碑,有碑首、碑身、碑跌三部分组成。碑首、碑身由一整块巨石雕成,通长3.05米,宽1.14米,厚0.4米。碑额篆“周故太子少师王公神道碑”,碑面中间阴刻楷书碑文,自右向左竖列36行,每行71字,共2500余字。碑文书法苍劲秀丽,刻工…[详细]
法泉寺石窟
  法泉寺石窟法泉寺座落于县城东十公里处红山岔内,四周红色石质山体裸露,山崖下有泉水涌出,以“法门”“清泉”立说,故名法泉寺,是陇上闻名的佛寺之一。法泉寺石窟依山开凿,始建于北魏时期,唐宋两代较为鼎盛。现残留36个洞窟,保存有唐代以来雕塑佛像及壁画等珍贵文物,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和历史研究价值。唐初大将尉迟敬德曾监督修建法泉寺,宋代崇宁五年(1106年)钦赐法泉寺与西安景云寺为上下两院禅寺,允许会州法泉寺容纳五百僧人修行。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靖虏卫指挥房贵与寺院主持桑迦班丹创建大佛殿、天王殿、伽蓝殿、观音堂等。明代兵部尚书彭泽青年时游学至靖远,曾寄身法泉岩洞潜心读书,作有《东山八景》诗及《仙…[详细]
红山寺石窟
  红山寺石窟位于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共和村西300米。又名开元寺,据载:元至正十九(1359)年凿窟修殿,明万历十二(1584)年扩建,清乾隆二(1737)年创建窟前木建,古建筑大多已毁,现存1窟,坐北面南,石窟前有雕凿门阙,进深8、宽6米,券顶,门宽2米,崖前木建为砖木混合结构,硬山卷棚顶殿堂建筑,窟内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保持基本较好。对研究石窟建筑形制和佛教史有重要价值。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平川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平川区西北部的共和镇境内,省道308线可直接到达。红山寺亦名开元寺,因座落在红岩石山上,故称红山寺。据寺内石碑记载,红山寺石窟始建于北魏,明弘治扩建石窟,修大雄宝殿,…[详细]
北山岩画
  北山岩画位于永昌县焦家庄乡陈家寨村北400米的青山石壁上。分布于长10、高9米的北山脚下石壁上,面积90平方米,画幅略呈三角状。计有个体图案32个,多为动物图形,内容有放牧、单人骑鹿等,动物有鹿、狗、羊等。岩画均为石头砸刻,采用凿点成线勾勒画面的技法,手法简洁,构图明快。保存较好,对研究河西民族文化有重要价值。…[详细]
榆木山岩画
  榆木山岩画位于肃南县韭菜沟乡东北9公里榆木山内。凿刻于黑石头沟和寡妇房山崖的青石壁上。两处相距500米,共23组,内容为射猎等生活场景和牛、羊、狗、鹿、豹等动物形象,多为单线系凿刻而成,亦有轮廓后再在中间平涂研磨而成的。另有个别奇特的原始文字。主要采用线刻法和剔地法,构图粗犷,手法简洁明快。保存较好,对研究河西民族文化有重要价值。…[详细]
昌马岩画
  昌马岩画位于玉门市昌马乡南、北山岩石上,已发现7处。多为单线条,凿刻而成,亦有刻出轮廓后再在中间平涂研磨而成的。内容多为羊、狗、豹、马、骆驼及狩猎图等。其中有一块2平方米的青石面上,共刻有21只动物,轮廓清晰,笔法古朴,形象粗犷生动。保存较好,对研究河西地区古代民族文化有重要价值。 …[详细]
建沟石佛群
  建沟石佛群位于华亭县河西乡建沟村西北1.6公里。均系佛寺遗存,始建于金元时代。分布在建沟村的刘家沟和易家沟。刘家沟现存一佛二菩萨石造像一尊。通高1.7--1.8米。一佛一菩萨颈部断裂,另一菩萨手部断裂。易家沟另有造像15尊,除一佛一菩萨外,东西两边为12尊罗汉像,高0.55--0.9米,头部多断裂,现迁于朝阳宫旧址内。造像均雕凿精细,人物面部形态、服饰有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特征。对研究古代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以及文化艺术发展史等都有重要价值。…[详细]
静宁文庙
  静宁文庙位于静宁一中校园内。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3年),原建筑面积18076平方米。文庙坐北向南,以大成殿、戟门、先师庙门为轴线,组成主体建筑,大成殿到戟门两侧配有厢房。整个建筑群布局对称,主次分明,造形独特,气势宏伟,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1993年3月被甘肃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静宁文庙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华亭盘龙寺塔
  华亭盘龙寺塔位于华亭县西华乡贺寨村北50米。塔原在云峰山后盘龙寺旧址,寺已毁。现被迁至现址。塔通高3.87米,共十层,通体用十块石料套装组成,塔基呈四方形,四面刻鹿、麒麟等。第二层呈八角形,五层、七层呈圆形,三层均刻仰莲纹花瓣,第三层呈椭圆形,刻有纹饰,第六层呈四方形,四面刻有铭文,西面阴刻楷书:“重修盘龙寺”、“明隆庆二年”,东面刻“凤翔县洪水寨秦水孝等人刻制”,南北刻捐资人姓名。塔刹为宝瓶状。保存较好,对研究造塔史、造塔技术和工艺美术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泾川隍庙
  泾川隍庙位于泾川县城安定街泾川县博物馆内,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咸丰八年(1858年)进行两次修缮。1993年,被公布为甘肃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由泾川县博物馆管理和使用。泾川隍庙为院落式布局,中轴线上现存前殿和后殿,其中后殿已被改建作它用,原貌无存。前殿坐北向南,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17.4米),明间宽4.2米,进深四间八椽(15.2米)。殿身檐柱和金柱各一周,次间减去金柱两根,有“减柱造”遗风。外檐斗栱40攒,样式有三踩单昂(柱头科、平身科)、三踩重昂(角科)两种,斗栱硕大,昂嘴断面呈口字形,无华头子,幽页部顶端平直,山面平身科为真昂,昂尾搭…[详细]
平凉隍庙
  平凉隍庙 位于平凉市崆峒区东南隍庙巷。始建于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补修。隍庙其余建筑已毁,寝宫位于隍庙建筑群中轴线的北端,座北向南,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约166.17平方米。保存较好,对研究明清建筑史和技术有重要价值。…[详细]
庆城普照寺大殿
  普照寺大殿位于庆城县城北街。普照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976--984)年间,原有五佛殿、三佛殿、眼光殿、岳王庙、钟楼、砖塔等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从宋阜昌八年起,历代都曾集资修缮,民国九年地震后仅存大殿。坐北向南,面阔五间,东西长23.7、南北宽9.5米。正面有斗拱11组,为双抄双下昂,歇山顶。屋脊两端有鸱吻饰。明柱饰彩绘。保存较好,对研究明清建筑制度、建筑特征及建筑技术史有重要价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