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甘肃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12月2日,甘肃省文物局提出的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16处,已经甘肃省政府同意,予发公布。
大园子遗址
  大园子遗址位于平凉市静宁县新店乡新店村大园子社,遗址长约500米,宽约320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4—3米。暴露有灰坑、灶坑、窑址、白灰面居址。遗址内包含有两种文化类型:一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器形有钵、盆、壶。采集有泥质红陶、橙红陶和夹砂红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彩陶纹饰有圆圈纹、漩涡纹、网格纹、弧线三角纹;二是齐家文化遗存,器形有盆、罐。采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片。199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静宁古城遗址
  静宁古城遗址位于平凉市静宁县古城镇邹河村古城社。据《静宁州志》载:“刘沪进城章川,收美田数百顷以屯兵。”据考此城址即为宋与西复对抗时期刘沪所筑的章川堡。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30米,分布面积约10万平方米,现存四分之三的城墙,为夯土版筑,夯层厚0.08—0.1米,城墙残高3.5米,基宽3米,设东、南、北三门。依地势东北较高处有村民10余户,其余为农田。采集有耀州窑绿釉瓷片和豆青釉、影青、黑、白釉瓷片。…[详细]
桥村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西周、汉桥村遗址位于灵台县西屯镇北庄村桥村社一带,面积70万平方米。属齐家文化、周代和汉代。1977年发现,1978年秋,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进行了试掘,发掘面积95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厚1~7米。遗迹主要有齐家文化和西周的袋状灰坑、不规则灰层、白灰面半地穴住室、夯土基址、祭祀坑、墓葬等。遗物有石器(斧、锛、刀、凿、矛、匕)、骨器(锥、凿、笄、镞、匕)、陶器(鬲、甑、盆、盘、罐、碗、豆、纺轮、拍、模)、瓦(板瓦、筒瓦)、玉器(钺、斧、璧、璜、环、钏、残玉板)和绿松石琮及项饰,卜骨有羊、猪的肩胛,有灼无钻。桥村遗址面积大,内涵丰富,是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和周文化聚落遗址,并见汉代…[详细]
九功塬遗址
  九功塬遗址位于平凉市崇信县九功村,遗址东西长约720米,南北宽约500米,分布面积约36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1-6米,遗迹有袋形灰坑、马坑,遗物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尖底瓶、彩陶钵、石刀,西周、战国(秦)文化灰陶罐、鬲、盆、盂等残片。…[详细]
平头沟遗址
  平头沟遗址位于平凉市崇信县锦屏镇平头沟村,东至石家塬子山,南至平头沟,西、北至汭河。遗址东西宽约190米,南北约长110米,分布面积约2.09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1-3.6米。暴露的遗迹有袋形灰坑和文化层,以及墓葬等。遗物有尖底瓶、钵、罐、鬲、盂,石刀、石斧、铁器、板瓦和筒瓦等残片。平头沟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包涵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西周、战国(秦)和汉代文化遗存。…[详细]
旧城冶铜遗址
  旧城冶铜遗址位于平凉市华亭县,时代为宋至明。2011年12月2日,入选甘肃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向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各延伸300米。…[详细]
地巴坪遗址
  地巴坪遗址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祁家集镇黄赵家村地巴坪社西50米处的山地上,其分布范围北至地巴坪台地边缘,南靠颠山,西至西沟与陈王家坪隔沟相望,东接东沟与黄家坪相邻,遗址南北约400多米,东西约800多米,总面积为约3万平方米。1973年时由省博物馆文物工作组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66座,出土器物756件,其中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达399件,分别为骨器、骨珠装饰品等,同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器物,有罐、壶、瓮等,施黑红彩,纹饰为圆点纹、弧线纹、旋涡纹、网格纹等,均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同年该遗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0月由州文物普查队进行复查时,在遗址地表上发现了少量的…[详细]
元山遗址
  元山遗址元山遗址位于积石山县石塬乡三二家村六社。面积约2.66万平方米,文物遗存主要分布在山顶、豁口、元口大地一带。元山量灰坑,-白灰厚厘米泥。豁口的断崖上,距地表1.2米露出大量灰层厚达60-70厚米,出土有夹砂粗陶、石器、炭渣等,属齐家文化。豁口一块大约4000平方米的耕地中距地表下30-40厘米有墓葬遗址,在一座裸露的墓葬0土一件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小陶罐,豁口处有两种类型的文物遗址并存。…[详细]
张家坪遗址
  张家坪遗址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达浪乡郑家坪村张家坪社。遗址东邻马家沟,西接郑家坪社,南依张家山,北接沙坡地,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50米,面积约22.5万平方米。遗址断崖上有灰层,散落大量的人骨、陶片等,根据散落的陶片特征判断此遗址属齐家文化。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保存良好,198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唐汪遗址唐汪遗址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唐家村以西200米处的山顶上,地势陡峭,为丹霞地貌,遗址顶部为唐家村山神庙旧址。遗址东西宽约40米,南北长约30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1956年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联合组成黄河水库考察队来调查时,胡浪生产队队长唐占林捐献了…[详细]
唐汪遗址
  唐汪遗址位于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唐家村以西200米处的山顶上,为新石器时代遗址。201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西宽约40米,南北长约30米,面积1200平方米。1956年5月,调查征集19件完整的彩陶罐,器形为双大耳长颈低腹罐、直口圜底罐,施红陶衣,-,纹饰有云纹、折线纹等。1956年,安志敏将其命名为“唐汪式”陶器。遗址水平台根部暴露有灰土层,厚约1.5米,水平台上散落有很多陶器残片,质地为夹砂粗陶,施红陶衣,-,纹饰有旋纹、平行线纹等,另外还发现泥质橙红素陶片和粗绳纹素陶片,为辛店文化遗物。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在遗址顶部地坎上暴露有灰层1处,厚度约20厘米-3…[详细]
二道梁遗址
  二道梁遗址位于酒泉市金塔县大庄子乡牛头湾村东北13.7千米处。遗址分布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遗址四周被新月形沙丘环绕,北部有灌丛沙丘。地表散见有大量夹砂红陶片及少量红衣黑纹彩陶片,刮削器、矿石、黑釉渣等物。遗址中心台地上有一南北宽约2米,东西长约4米的冶铜址,冶铜址东南10米处有一灰堆,呈圆形,直径3米,其东南20米处另有一处灰堆,呈圆形,直径10米,地表有铜锈块、炭烧结块等。据采集标本的特征分析,为齐家文化、四坝文化遗存。…[详细]
金塔东古城遗址
  东古城遗址位于酒泉市金塔县羊井子湾乡双古城村东北5.3千米处的戈壁砂砾石地带,遗址平面呈正方形,由内城和外城构成,外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89米,总面积约7921平方米,城墙为夯土版筑,夯层厚0.04-0.1米。城墙基宽约5米,上部宽约2.5米,残高最高处约5.2米。门向南开,有瓮城,进深12.5米,宽14.8米。内城位于外城正中,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30米,南北宽27.3米,门向南开,宽4.2米。城墙筑法与外城城墙相同。城内外遍布大量的绳纹、麻点纹、垂帐纹灰陶罐、瓮、碗等残片,并散见较多的石磨残块、汉砖、铁渣等遗物。据考证,此遗址为汉代会水县城遗址。该遗址保存较好,地面文化层丰富,见证了汉代…[详细]
转嘴子南窑址群
  转嘴子南窑址群位于酒泉市金塔县羊井子湾乡双古城村南6.1千米处的沙漠腹地,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10米,南北宽约50米,总面积约5500平方米,遗址范围内共有窑址12处,地表有大量灰陶片,纹饰为绳纹,器形为壶、罐。该窑址群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初步判断为汉代窑址群。…[详细]
威虏城遗址
  威虏城遗址位于酒泉市金塔县古城乡头号村西北1.7千米处。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857米,东西宽287米,面积170313平方米。城墙为夯土版筑,夯层厚0.16-0.18米,墙基宽12.8米,顶宽4米,残高2.5-4.5米不等。城四面开门,有瓮城,进深10米。据《金塔县志》记载,故城初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后曾置威虏卫。现遗址内外已开辟为农田。该遗址为研究河西地区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1995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白山堂古铜矿遗址
  白山堂古铜矿遗址位于酒泉市金塔县大庄子乡新八分村东北50千米处,古铜矿遗址分布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82米,东西宽约185米,总面积约27925平方米。在遗址中心位置遗存有新石器时期的原始矿井一处,南北长19.7米,东西宽9.1米,深4.8米,矿井壁面有原始工具凿挖的痕迹。四周散见铜矿石和早期凿挖矿井使用过的石凿、石锤、石斧、石刀等工具。地表残留有少量的红陶残片。 在矿井东南约200米处的1座丘陵山上发现大量用于打制开矿的硬石块,并在山坡地带发现打制石器。初考为四坝文化时期铜矿遗址。 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古代冶铜业的萌芽和发展状况提供了很好的依据。该遗址为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 2010年公…[详细]
古董滩遗址
  古董滩遗址位于酒泉市玉门市柳湖乡小康村四组。古董滩遗址分布范围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84米,南北长约190米,面积约34960平方米。遗址中有一条东西走向长100米的城墙遗址,高约2.1米。墙体用沙土夹红柳夯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有三个文化层。遗址上堆积有大量的残陶片,根据地表遗存物初步分析为四坝文化的城址,城址内发现有许多炭渣和少量铜渣,表明该遗址可能有烧制铜器的冶炼作坊。该遗址的发现对于河西地区玉门青铜时代的文化研究增加了十分重要的新材料。同时,该遗址是目前河西地区已知最早的古城遗址,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详细]
将台遗址
  将台遗址位于酒泉市肃州区清水镇清水村北12千米处的戈壁中。东西长约10米,南北宽约4米,分布面积约40平方米。地面有并列的陶窑址2座,20世纪80年代调查时窑址清晰可见,呈马蹄状,近些年由于日趋严重的沙漠化的影响,窑址基本已被埋入沙下。裸露于地面的已经基本看不清其结构形状。只见散落于地面的陶片、残砖、釉渣。该窑址处于墓群内,据考证是为修建将台墓群而修筑的陶窑,初步判断为魏晋时期所建。…[详细]
潘家庄城遗址
  潘家庄城遗址位于酒泉市瓜州县双塔乡月牙墩村西300米处,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10米,东西宽约170米,分布面积约35.7万平方米。城墙现已全部倒塌成土梁,残宽4-5米,残高1.2-1.8米,夯土版筑,夯层不清;四角筑有角墩,城南正中开一城门,门宽4.5米。该遗址西侧距潘家庄墓群500米,根据墓群的发掘情况和城址内散落的青砖,可断定其时代为汉代-魏晋时期,是当时农耕区内的居民居住地,对研究早期城址构筑形制及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详细]
兔葫芦遗址
  兔葫芦遗址位于布隆吉乡双塔村西南5公里沙丘中,1972年酒泉地区文物普查时发现,是一处规模大,文化内涵丰富的古遗址。兔葫芦遗址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石镰、夹沙陶罐及少量彩陶片,隋、唐货币、车马饰件。这一遗址的发现将给安西及甘肃西北地区古代文化研究,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1985年11月3日,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2011年12月2日,入选甘肃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马鬃山玉矿遗址
  马鬃山玉矿遗址位于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滚坡泉村村委会西20千米马明公路南侧戈壁滩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大小不等矿坑124处,分布范围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4千米,南北宽约1千米,面积540万平方米。地表可见大量矿石堆积、夹砂陶片和白骨堆。遗址内的矿坑形状大部分呈不规则长方形,最大的东西宽约10米,南北长约50米,深约2.6米。2008年7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与肃北县博物馆有关人员,对马鬃山玉矿遗址进行了重点调查,从遗址周边所采集的夹砂红陶、灰褐陶等遗物特征和矿井的开采方式等几个方面推断:该玉矿遗址是青铜时期—魏晋时期玉矿开采遗址。该遗址是甘肃境内所发现的唯一一处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