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五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五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6月6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核定太原市童子寺遗址等178处不可移动文物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附后),现予公布。
法安寺
  法安寺(第五批省保)时代:明、清、民国地址:晋中市太谷县水秀乡北郭村据清乾隆、光绪及民国版《太谷县志》记载,北郭村法安寺法安寺创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据庙碑记载,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清康熙年间(1662~1722)及民国8年(1919)曾予重修。坐北朝南,二进院带禅院布局,中轴线建有山门(文革时期被毁)、过殿及正殿,一进院两侧为钟鼓楼、东西配殿(文革时期被毁),二进院两侧为东西配殿、耳殿;禅院现存禅堂一座。现存过殿为明代建筑,耳殿为民国建筑,其余建筑均为清代建筑。过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七檩前出廊式构架,五架梁对前后单步梁通檐用四柱,梁栿间施驼峰式垫墩。三架梁上施瓜柱…[详细]
永康东岳庙
  永康东岳庙(第五批省保)时代:清地址:晋中市榆次区张庆乡永康村据明万历版《榆次县志》记载,东岳庙始建于元中统三年(1262),由村民胡福等建,清光绪元年(1875)曾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与倒座戏台连构)、正殿,山门两侧为东西耳房、东西掖门、钟鼓楼,院内两侧为东西厢房,厢房南北两侧各有碑廊一座,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及东西耳殿。山门与倒座戏台屋面呈勾连搭,山门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后出单檐卷棚歇山抱厦形成戏台。戏台两侧设砖砌八字影壁各一,壁心为方砖砌筑,其上篆书文字。戏台建于高台基之上,基下中部设券门,前台及两侧三面开敞,面宽一间…[详细]
蒲池寿圣寺
  蒲池寿圣寺(第五批省保)时代:明地址:晋中市榆次区庄子乡蒲池村蒲池寿圣寺始建年代无考,据寺内碑载,明正德、清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均有修葺。寺坐北朝南,一进院布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正殿,山门东侧为钟楼,院内东、西两侧为配殿,共有建筑5座。现存建筑均为明代遗构。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平面近似方形。明间两缝梁架为五架梁对前双步梁用四柱。前后檐斗栱七踩三昂,前檐明间补间斗栱出45°斜栱。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前廊式,平面近似方形。两山墙檐柱侧脚明显。梁架明间两缝为五架梁对前后单步梁用四柱;两山梁架为三架梁对前后双步梁用四柱。前檐斗栱五踩重昂计心造;明间补间…[详细]
宣乘寺正殿
  宣乘寺正殿(第五批省保)时代:宋至清地址:晋中市榆次区长凝镇西见子村据明万历版《榆次县志》记载,宣乘寺正殿始建于唐咸亨二年(671),宋熙宁七年(1074)重修,金大定二年(1162)赐今额,现存建筑为宋代。正殿建于高台基之上,平面近似方形。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屋面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柱及金柱为四角抹棱柱,收分、卷刹明显;檐柱间以阑额相连,阑额上设普拍枋,二者断面呈“T”字形。梁架跨度较大,四椽栿为复梁式,下层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前乳栿搭在前檐柱头铺作和前檐金柱柱头铺作上;前乳栿及下层四椽栿与上层四椽栿之间下平槫重心处设驼峰、铺作隔承;四椽栿及平梁之间上平槫缝重心处设…[详细]
中共阳曲县委员会旧址
  中共阳曲县委员会旧址(第五批省保)时代:1948年地址:太原市阳曲县黄寨镇黄寨村中大街15号中共阳曲县委员会旧址是阳曲县解放前夕所成立的中共阳曲县委办公场所。抗战胜利后,华国锋任中共山西阳曲县委书记兼武工队政委,曾在中共阳曲县委员会旧址二进院上西房居住、办公。中共阳曲县委员会旧址原为当地刘氏民宅,1948年11月3日被征用作为中共阳曲县委办公场所,直至1953年政府迁至黄寨村南坪。原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华国锋同志于1948年11月至12月担任阳曲县县委书记时在此办公、居住。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1386.72平方米。中轴线建有南房、正房,两侧为东西厢房、耳房。中共阳曲县委员…[详细]
清徐宝梵寺
  宝梵寺(第五批省保)时代:清地址:太原市清徐县东于镇东于村宝梵寺,据清碑记载,始建于宋宣和元年(1119),金、元时期屡有补葺,明成化十一年(1475)、嘉靖四十五年(1566)、万历年间(1573~1620)三次重修,清光绪十八年(1892)又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宝梵寺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院落东西长82.7米,南北宽43.2米。占地约3600平方米。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建有戏台、山门、韦陀殿(过殿)和正殿,旁门位于山门与钟鼓楼之间,两侧从南到北依次为钟鼓楼、东西配殿及东西耳殿。宝梵寺作为清徐县一处保存较完好的清代寺庙,其规模较大、布局完整。戏台位于山门外,钟鼓楼、东西旁门、山门并列…[详细]
徐沟城隍庙与文庙
  徐沟城隍庙与文庙(第五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太原市清徐县徐沟镇城隍庙始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1189),明初被水淹没,景泰年间(1450-1456)重建,清康熙十二年(1673)除戏台外,建筑又被火焚后再建。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戏台(下为山门)、大殿和寝宫,两侧为钟楼、鼓楼、配殿等。戏台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又称栖云楼,坐南朝北,建筑面积71平方米。下为山门三间,中辟通道,上部平面呈方形,面宽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前台勾连搭卷棚顶一间。文庙始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1189),明洪武三年(1370)重修。占地面积约4600…[详细]
清徐文殊塔
  文殊塔(第五批省保)时代:唐地址:太原市清徐县马峪乡碾底村西北约3公里简介:文殊塔位于梵宇寺北侧山岗上,是清徐梵宇寺创建以来,迄今保留唯一的建筑实物。占地面积101.40平方米,坐北朝南,石砌二层方形佛塔,下承台基二层,边宽8.5米,上有塔座,边长3.3米。塔身第一层边长3米、第二层边长2米,总高约5米。南向有龛。每层均石雕出檐,檐下枋上有石雕莲形图案,上覆二层仰莲,塔刹已毁。文殊塔为方形唐代石塔,结构形式独特,造型美观,历史悠久,在本地区数量稀少,具有区域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详细]
阳曲轩辕庙
  阳曲轩辕庙时代:明、清地址:太原市阳曲县东黄水镇西殿村中部轩辕庙为纪念中华始祖轩辕黄帝而建,创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载,明嘉靖十六年(1537)重建。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戏台(兼作山门)、过殿、正殿,两侧为耳殿、配殿。正殿为明代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筒瓦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斗拱五踩重昂,前檐明间设四扇六抹隔扇门,次间为直棂窗,覆盆式柱础。殿内山墙绘12幅药王坐像,坐像高1.5米;过殿内有彩画10平方米。庙内保存有明、清石碑7通,另有残碑、石幢、石塔等残件。庙院整体布局基本完整,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有戏台(兼作山门)、过殿、正殿,两侧为配殿。正殿为明代建筑,其余建筑为…[详细]
明泰大师塔
  明泰大师塔(第五批省保)时代:元地址:太原市阳曲县东黄水镇盘威村西盘威自然村东北据塔上题记载,建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原为宝岩院附属建筑。明泰大师塔,为八角五层楼阁式砖塔,塔通高约8米,平面呈八边形,塔身为砖砌实体塔,每层叠涩向内收分,檐下施砖仿木斗栱。一层檐下斗栱为五铺作双翘单昂,二层以上为四铺作单抄斗栱,并施有平座,平座栏板上浮雕万字纹、菱形等图案。二层塔身正中嵌石碣1方,三层正中设拱券门。明泰大师塔为元代楼阁式实心砖塔,历史悠久、造型独特优美,砖饰仿木斗栱精致美观。它的存在反映了本地人民在当时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详细]
东街村秦氏民宅
  东街村秦氏民宅(第五批省保)时代:清地址: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道办事处东街村东街村秦氏民宅创建于清朝末年,占地面积约4050平方米,坐西朝东,南北长75米,东西宽54米,由4座院落及偏院组成。1号院,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有倒座、正房,两侧有一、二、三进院南北厢房均三间,院门位于东北角。正房砖砌台明高0.8米,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单坡硬山顶,六檩无廊式,明间施卷棚顶抱厦,柱间有雀替,斗栱五踩双昂。一进院北厢房山墙上有砖雕影壁。2号院,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有倒座、过厅、正房,两侧有一进院南北厢房各三间、二进院南北厢房各五间,院门位于东北角。正房砖砌台明高0.6米,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单坡硬山顶,六檩…[详细]
南高庄城址
  南高庄城址(第五批省保)时代:明地址:太原市阳曲县大盂镇南高庄村上店南高庄城址占地11万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现存东墙、西墙、北墙及护城壕、城垛等,北城门外现存瓮城,南城门西侧有“三和长屏”石匾,题记“万历二年岁在甲戌秋八月吉日”。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宽北窄,保存基本完整。周长约2000米,厚5米,高约10米。在东、西城墙依护城河夯筑,不甚规整,分别建有5个城垛,墙体日久风化变薄,有坍塌和人工洞口;南、北城墙上各建一城门,另有北瓮城尚存。北城门和南城门均系石砌墙基,砖砌门洞。北城门高6米,宽4米,进深13米;南城门高5.4米,宽3.8米,进深13.45米,西侧有“三和长屏”石匾,并有“万历二年…[详细]
童子寺遗址
  童子寺遗址(第五批省保)时代:北齐地址:太原市西南约25公里晋源区西镇村西北处龙山上童子寺是北朝至唐代著名的佛教寺院,创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金天辅元年(1117年)毁于兵火,明正德初年(1506年)重建,清嘉庆以后废弃。童子寺初创时期,寺院与供禅修的石窟构成一个整体,即前寺后窟的山地寺院模式。童子寺遗址坐西朝东,2002年至今曾多次发掘,揭露了整个寺院平面布局,分为南北二个部分:北部为佛阁区,南部为寺院区,寺院西面和北面为自然山体,崖壁上开凿有5个石窟。北部佛阁区为北齐创建,坐西朝东,包括佛阁与前廊、前廊北部建筑基址和南部形制不明的遗迹。佛阁后接摩崖石龛,龛内为三尊像,现只能看出造像…[详细]
槐荫两级小学
  槐荫两级小学,位于五台县东冶镇槐荫村中央。民国二十三年(1934),由时任阎锡山晋绥军骑兵总司令的槐荫村人赵承绶,为改善民办学条件而创办。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07万平方米。学校统一校服,定校规、设校训、聘名师,时称华北第一名校,培养出了李力安、程飞等我党优秀革命干部。校门内石狮一对。拾二十五阶台阶而上,学校设在三个自然平台上。第一平台,石券窑洞十六间教室,中设台阶进入第二平台,中三间石券门洞顶置石栏杆,正中匾书“槐荫学校”。第二平台有砖结构教室十三间,硬山灰瓦顶,中设门洞,左右尽间旁设小门,通往回廊。自第二平台拾七阶步入第三平台,正面是大礼堂,前设抱厦面宽五间,进深八间,歇山卷棚顶,斗栱三踩…[详细]
隆岗寺
  隆岗寺(第五批省保)时代:明地址:忻州市偏关县寺庙街据清雍正八年(1730)《偏关志》记载:“隆岗寺在城东南,旧名隆岗禅院,代远,碑碣为风雨磨灭,仅存‘唐总管绛州龙门郡薛皋’题寺十字而已,建于唐时,金皇统元年重修,有石塔存记,明宣德三年,释定远重修,曲廊峻殿,楼阁凌空。”隆岗寺创建于唐,金皇统元年(1141)重修,明宣德三年(1428)重建,康熙十八年(1679)重修,20世纪50年代初期,隆岗寺被偏关县粮食局占用至今,正殿、钟鼓楼为粮食库房,天王殿为办公室。隆岗寺坐北向南,现仅存一进院落,南北长95m,东西宽70m,占地面积6650㎡,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正殿,天王殿东西两侧为钟鼓楼…[详细]
北元护城楼
  位于河曲县北城墙下的北元村中。城楼单体建筑,坐北朝南,东西长21米,南北宽20米,高12米,为砖石结构。楼门前有一约高三米的大月台,楼内结构为九窑十八洞。楼顶长18米,宽约17米,四周均有垛口和了望孔。楼顶原有寺庙一座,其大部已拆,现存照壁一通,其正面雕一大“佛”字,背面雕一大“镜”字。并留有“乾隆丙戌岁”等款式。护城楼为晋西北唯一留存之精华,其造型之朴实,结构之严谨,艺术之精湛,确系古代砖石建筑之结晶。护城楼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缘,明代“土木堡之变”后,朝廷为了抵御瓦剌鞑靼的入侵,先后在甘肃、宁夏、固原、延绥、大同、宣府、蓟州、辽东、太原“九边”地区派重兵把守,并沿线即东起山海关,西至…[详细]
吴中北寺塔
  北寺塔位于北塔公园,是中国楼阁式佛塔,号称“吴中第一古刹”,始建于三国,相传是孙权为报母恩所建,因而得名报恩寺塔。北寺塔高76米,八角九层,雄冠江南。登高可俯瞰全城风光。塔的四周尚存部分明清时期重建的报恩寺殿堂建筑。位于塔东的不染尘观音殿,俗呼楠木观音殿,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现存殿宇为明万历时重建,是苏州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殿为重檐歇山造,面阔五楹,进深五间,内四架,前置檐廊,檐高7米,四周檐柱为抹角石柱,内柱用楠木。观音殿南建有一长廊,陈列着目前国内最大的巨型漆雕“盛世滋生图”也称‘姑苏繁华图”,长32米,高昂2米.。塔后有罕见的元代石雕“张士诚纪功碑”。塔北有古铜佛殿、藏经阁。古铜佛…[详细]
繁峙天齐庙
  天齐庙,位于繁峙县繁城镇作头村中。坐北朝南。南北宽68.6米,东西宽29.4米,占地面积2022.7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碑记载,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清康熙十八年(1679)、嘉庆二十二(1817)年屡次修缮,现存为清代建筑。三进院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戏台、山门、过殿和正殿(东岳殿),两侧为钟鼓楼、东西配殿。正殿石砌台基,基高0.6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无廊式构架,单檐悬山顶,覆盆式柱基,殿内西山墙绘水墨民间故事和五岳大帝出巡图,后墙绘十二音会壁画。庙内存明、清重修碑7通,夹杆石2个,清代壁画110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五架梁通达前后用两柱,单檐悬山筒板布瓦顶。除五…[详细]
保德故城关帝庙
  保德故城关帝庙时代:清地址:忻州市保德县西南8公里处故城村关帝庙坐北朝南,东西并列三个院落,东为奶奶殿,中为关帝殿,西为观音殿,各自独立开门,并设掖门相互连通。关帝庙始建年代不祥,现存建筑均为清代。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关帝殿,东西两侧自南向北分别为钟鼓楼、东西耳殿;东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观音殿,东西两侧自南向北分别为钟楼、西配殿;西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奶奶殿。关帝殿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前单步梁对后三架梁,通檐用三柱,单檐硬山筒板布瓦顶,斗栱为一斗二升交麻叶,平身科斗栱每间一攒,下施通间雀替,雀替表面雕刻吉祥图案,明次间装修为六抹槅扇门四扇。东西山墙及后檐墙西次间所绘壁画为清代《三…[详细]
连寺沟泰山庙
  连寺沟泰山庙时代:清地址:忻州市忻府区庄磨镇连寺沟村泰山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泰山庙坐落于土丘之上,南低北高,建筑依地势而建,坐北向南,南北长95m,东西宽40m,占地面积为3800㎡。中轴线依次为戏台、山门、过殿、正殿,东西两侧分别为东西耳房、东西配殿及东耳殿,西耳殿残毁不存,山门外设倒座戏台,是忻州市现存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古戏台。戏台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筒板布瓦顶,前施抱厦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卷棚顶。脊部墨书题记“大清咸丰二年(1852)岁次壬子三月初十日吉時建”。山门建于高台之上,面阔三间,进深三椽,单檐悬山筒板布瓦顶,明间前檐出抱厦一间,单檐悬山筒板布瓦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