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腊玛古猿化石地点
  腊玛古猿化石地点又成为禄丰腊玛古猿化石产地,位于距禄丰县城北9公里上石灰坝村后的庙山坡,东经102°3′22.1″,北纬25°13′12.5″,已划定的保护范围面积1.16万平方米。该地点于1975年5月发现古脊椎动物化石并采集到一枚疑是“人牙”的化石,经云南省博物馆古人类室、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确认是中新世晚期距今800万年的古猿臼齿,和人类早期的演化历史有很密切的关系。1975年至1983年云南省博物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禄丰县文化馆组成联合发掘队,对该地点进行了十次科学发掘,共获得古猿的标本颅骨5具,下颌骨10件,上下齿列29件及牙齿600余枚、肩胛骨、锁骨…[详细]
西侯度遗址
  西侯度遗址(第三批国保)时代:旧石器地址:芮城县风陵渡镇西侯度村附近1961年和1962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作过两次发掘,发现石制品、烧骨、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化石。其时代属早更新世,据古地磁断代初步确定,年代为距今180万年,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之一。西侯度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左岸,高出河面约170米的古老阶地上。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集中分布在平均约1米厚的交错砂层中。动物化石主要是22种哺乳动物,包括巨河狸、剑齿象、平额象、步化羚羊等。哺乳类中绝大部分是草原动物,也有适于草原和森林生活的动物。文化遗物共发现石制品32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经过加工的石器。石器原料多为石英岩。遗址中发现…[详细]
金牛山古人类遗址(金牛山遗址)
  金牛山遗址位于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南8公里处一个孤立的山丘上。遗址海拔约70米,自西而东的三个地点沉积有第四纪的堆积物。1974年~1978年曾在这里先后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人类用火遗迹——烧骨、烧土和炭屑以及少数打制石器。1984年9月,北京大学考古系旧石器时-古实习队在发掘金牛山A点洞穴第6层时,发现了一批人类化石和用火遗迹,化石有较完整的头骨(缺下颌骨)、脊椎骨、肋骨、筋骨、尺骨、腕骨等共50余件,属一个刚成年的男性个体。金牛山出土的石制品用脉石英制成,石核较少,石片较多,以锤击法和砸击法打制。石器有刮削器和尖状器,前者数量多,石器的打片方法、加工方法或类型都与北京人…[详细]
和县猿人遗址
  和县猿人遗址位于安徽省和县陶店镇江家山的北坡。和县猿人遗址是寒武纪的石灰岩洞穴堆积。1980年10月和1981年6月曾对该遗址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获得人类化石头盖骨1个,下颌骨1段,顶骨1块,额骨眶上部1块,上下臼齿11枚,上内侧门齿1枚。这些化石材料至少代表了三个以上的个体,其中头盖骨属于一个青年男性的个体,除颅底缺失较多外,脑颅的绝大部分都保存了下来。它在形态上具有直立人的许多典型特征,如头颅的穹隆低矮,额骨明显后倾,颅骨骨壁较厚,脑量较小(约1025毫升),颅骨的最大宽位置较低,有发达的眉嵴和枕嵴,枕骨的枕平面与项平面之间成明显的角状过渡等等。和县人头骨在总的形态特征上和北京人的较为相似…[详细]
水洞沟遗址博物馆
  水洞沟遗址博物馆,位于宁夏银川市灵武临河镇明长城脚下,距首府银川市24公里,距河东机场11公里,建筑面积4308平方米。建筑形制以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文化材料中最具特色的西方莫斯特文化石叶为设计背景,以石器与遗址环境的主要色调——土黄色为基本色调,外形仿石器造型。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展示旧石器时代面貌的主题博物馆。水洞沟是我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一处举世闻名的文化遗址。水洞沟遗址的发现打破了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错误论断,开创了我国旧石器时代研究的先河,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的眼光,其热度之高,被第四纪考古之父刘东生先生赞誉为“中国旧石器时--古学的文艺复兴”!借着遗址幽谷…[详细]
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
  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安顺市区以北32千米处,在普定县城关镇西南约5千米处新寨村穿洞寨后一座孤峰的山腰上,是距今16000年前古人类生活遗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顺一带,一万多年前古代先民就在这一片峰林谷地生息繁衍。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在西秀区的猫猫洞及还愿洞、平坝飞虎山洞、普定白岩脚洞都有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其中普定穿洞遗址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存印证了黔中地域辉煌的史前文化,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成为史学界一颗引人注目的灿烂明珠。穿洞为一自然溶洞,南北对穿,故名。其四周一片溶蚀盆地,绵延数十千米。峰顶与盆地相对高87米,洞口距盆地26米,洞长30米,最宽处13米,高9米。穿洞冬暖夏…[详细]
呼和浩特大窑遗址
  大窑文化遗址发现于1973年10月,当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石核、石片,石斧等387件,引起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经1976年到1984年进一步的发掘和科学研究,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裴文中和吕遵谔先生鉴定,肯定为旧石界时代早期的遗迹,是一石器制造场。这一遗址是国外罕见的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大窑村南山坡是横亘在内蒙古西部的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面的支脉,山下有溪涧流水,适宜于远古人类的居住。山上盛产燧石(通称做打火石),远古的居民就用它来打制各种石器。他们就地打制石器,使用过的石核和敲砸器等工具至今仍然随地可见,打击剥落下来的石片和石屑,以及未打制成功的半成品更是堆积如…[详细]
大地湾遗址(大地湾博物馆)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五营乡那店村的东部。遗址距县城约45公里,总面积达36万余平方米。1978年以来,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先后对其进行了近6年的长期发掘。到1983年底,共发掘清理房址200余座,窑址30多座,出土各类文物8000余件。从发掘所获的资料来判断,大地湾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年代为距今4000~7500年。遗址出土的器物明显反映了生产技术由粗到精的发展过程。生产工具中的石器,早期只有简单的打制石器以及少量略加磨光或琢制的石器,种类与数量都比较少。到了中期,不但数量和种类增多,而且以磨制石器为主。晚期出现了加工精细的复合石器和大型的专用磨制石器,以及骨制品等。陶器的发展则更…[详细]
磁山遗址
  磁山遗址分布在河北省武安县县城西南洛河北岸的台地上。该遗址是中国华北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的年代早于仰韶文化,约为公元前5400年~公元前5100年。遗址的文化堆积极为丰富,又颇具地方特色,对于探讨仰韶文化的渊源和追溯更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具有关键性意义。由于该遗址的典型性,故将在这里发现的文化类型命名为“磁山文化”。目前在河北的中南部,从武安到容城一带已发现十余处属于磁山文化的遗址。农业是当时的主要生产方式,在遗址中发现了两座房基,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在房基的四周出土有窑穴460余个,在其中80个窖穴中发现有已经炭化的粟,有的堆积厚达2米以上。石斧、石刀、石镰…[详细]
马家窑遗址
  马家窟遗址因首先发现于临洮马家窑而得名,距今约5000--4500年。它包括新石器时代较早期的马家窑文化和较晚期的齐家文化,还有更晚期的“寺洼文化”。下部迭压着庙底沟类型文化层。房屋有方形,圆形,多为地下穴式,房址旁有公共墓地。随葬彩陶较多,底色以橙红为主,主要是黑彩(个别有百彩)花纹。石器有石铲,石刀,石镰,石磨等,也有盘状器,铲形器,磨制较细。此外,1975年在马家窑出土了一件钢刀,经坚定为青铜器。马家窑类型号的彩陶制造业,从地域上讲,不断扩大规模,使其范围焉到河西欧国家走廊,南到青海东北和四川北部,北至宁夏南部,东面包括整个甘肃东部。1923年8月至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甘肃、…[详细]
马厂塬遗址
  马厂塬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遗址是中国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的一处遗址。1924年秋首次发现并清理了两座墓葬。新中国建立以来,青海省文物处考古队又对其进行了多次调查。马家窑文化的马厂类型即由此而得名。根据碳-14年代测定,马厂类型的时代约在公元前2200~前2000年。在1924年发现的两座墓葬0土了4件彩陶器。其中一件为装饰有4个大圆圈纹的小口广肩双耳瓮,两件为饰有平行横线和竖条纹的双耳罐,以及一件在内部绘有彩色雷纹的陶碗。当时墓地已遭到了严重破坏,在遗址上采集的众多陶器残片,风格与两墓所出的基本相同。马厂类型陶器的陶质比较粗糙,纹饰上有红黑相间或黑边红带的粗条纹,而更多…[详细]
陶寺遗址
  广袤富饶的山西晋南地区,地处黄河中游,东凭中条之峻,西依吕梁之险,南临黄河之堑,一条汾河纵贯,蕴育出自远古旧石器时代丁村人以降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更有“尧都平阳”、“夏墟”、“虞叔封唐”的传说,历来都集聚着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目光。数十万年悠悠岁月,在晋南大地上留下了多少珍贵的文化遗产。陶寺城址就是这些珍贵文化遗产中最璀璨的一颗明星,吸引着一辈又一辈的考古学家孜孜以求,辛勤探寻。一、二十世纪的收获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城东北7公里处,汾河以东7公里,上个世纪50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是一个面积为300余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遗址。1978-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详细]
平粮台古城遗址
  平粮台古城遗址位于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的大连乡大朱庄西南隅,占地面积一百余亩,高二丈,俗称平粮台、平粮冢、贮粮台,1988年2月13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护最完好的46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古城遗址。它发掘于1979年,消息一经披露《人民日报》、《光明报》、《河南日报》、香港《大公报》、新华社等数十家海内外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曾轰动一时,震惊世界。春秋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之《陈风·宛丘》曾描述过这里的动人景象:“子之荡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鼓,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就是说,…[详细]
屈家岭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村西100米,青木档河和青木河交汇的台地上。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0�50′,北纬30�50′。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为“屈家岭文化”命名遗址。1954年修建石龙过江水库,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1955、1956、1989年发掘。发现有房基、墓葬、窖穴等遗迹。房基呈长方形,地面多用红烧土块铺筑,红烧土内发现有密结成层的大量粳稻稻谷壳。居住面有的筑成高出地面的土台子,上有成排对称分布的柱洞,为地面式建筑。成人墓多为单人土坑葬,儿童采用瓮棺葬,有多人合葬和拔牙等奇特葬俗。出土石器以磨制为主,有斧、凿、铲、锛、镞等。陶器…[详细]
牛河梁遗址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凌源县与建平县的交界处。遗迹分布在范围达50平方公里的十余处地点,是在1981年的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包括有用于祭祀的女神庙与积石冢群。遗址的年代为距今约5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已发现的女神庙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物构成。多室部分南北长18米多,东西宽7米左右;单室部分南北长2米多,东西宽6米多,为土木结构,墙壁以原木为骨架,经过结扎禾草秸把、敷泥和表面压光处理,然后在上边彩绘以赭红色相间、黄白色交错的三角几何纹、勾连纹图案。女神庙内堆满了女神、动物的塑像,目前仅发掘了遗址的一小部分,就出土了人物塑像的头、肩、乳房、手等残块和玉猪龙、大鸟雕像数十件。人像残…[详细]
昂昂溪古文化遗址
  昂昂溪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昂昂溪镇附近。昂昂溪镇附近有很多沙丘,高数米至十余米不等,沙丘之间是洼地,遗址就分布在沙丘上,迄今共在四个沙丘发现有文化遗物。1928年初次调查时,曾在第一座沙丘上发现了一座墓葬。1930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在对这座墓进行试探性发掘时,又在该墓的北边发现了一座墓葬。新中国成立后又经过了多次调查,发现有大量的细石器和陶片等文化遗物,以及灰坑和墓葬等遗迹。文化遗存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代表着早晚两个不同时期。从遗址和墓葬0土的石器可以分为三类,即细石器、大型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其中以细石器为最多。细石器有镞、尖状器、刮剥器、刀形器和梯形石片等。石镞的原料为隧石和…[详细]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南的洛河之畔。遗址是1959年历史学家徐旭生在豫西作考古调查时发现的,同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发掘并持续至今。二里头遗址所代表的文化遗存,早在1952年就首先在河南省登封县的王村遗址发现了,1956年又在郑州洛达庙遗址发现,因为文化面貌区别于其它文化,故曾被称为“洛达庙类型”。1959年二里头遗址发现后,因文化堆积十分丰富,文化遗存更具有典型性,故定名为“二里头文化”。遗址面积达3平方公里,文化堆积厚达3~4米,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现已发掘出宫殿遗址、居民区遗址、制陶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宫殿建筑遗址共发掘2座,1号宫殿基址平面呈正方形,东西长108…[详细]
尸乡沟商城遗址
  尸乡沟商城遗址中国商代早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城西1公里处,北靠邙山,南临洛水。城址覆盖在地面下1~4米。1983年春在配合基建工程中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多次发掘。该遗址的发现,为探讨夏文化和确认汤都西亳城址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盘龙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北5公里处黄陂县滠口镇叶店村。是一处相当于二里冈下层晚期的商代大型文化遗址。1954年防汛取土时发现。遗址东西横距约1100米,南北纵距约1000米。考古发现城内有保存完好的大型宫殿基址。城外分布有居民住地、手工作坊、小型墓地、贵族墓地。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商代铜兵器、酒器、食器和礼器等。其中一件大钺长达41厘米,刃宽26厘米,为军事统帅权的象征物;一件玉戈,长94厘米,为目前出土的最大的商代玉戈;一只高55厘米的大铜鼎,为目前出土的最大的圆腹鼎。该遗址是武汉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古城遗址,距今约3500年。1954年文物调查时发现,1963年试掘,1974、197…[详细]
三星堆遗址
  四川广汉南兴镇北,古老的马牧河蜿蜒淌过,在三星堆村形成一月牙般弯道———月亮湾,河南岸是三个起伏相连的黄土堆与之相望,此即清《嘉庆汉州志》记载的“三星伴月堆”。这里就是古蜀先民生息繁衍之地———闻名中外的三星堆遗址。三星堆遗址面积达12平方公里广阔,是四川境内目前所知一处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纯属偶然,但对三星堆遗址的发掘研究却数十年持续不断。1929年的一个春天,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掏水沟时发现一坑精美的玉石器,因其浓厚的古蜀地域特色引起世人广泛关注。1933年,前华西大学美籍教授葛维汉及其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