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聂耳墓
  在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有一片缓坡,松柏森森,绿树丛中,长眠着人民音乐家聂耳。聂耳墓呈琴状,主体为琴盘,墓穴琴颈,道上七个花台,呈琴品状,象征着七个音阶;道上的24级石阶,示意着他仅活了24岁。琴盘顶部,七块晶莹的墨石上,分两行横书“人民音乐家聂耳墓”。墓地设计新颖,构思精巧,既富于特点,又显得庄严大方;聂耳原葬在高至华亭寺之间公路西侧上方,墓系青石镶砌,简单朴素,有徐嘉瑞撰写的碑文。1954年,人民政府进行培修时,由郭沫若重撰碑文。1980年,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重建新墓,同年5月13日,迁葬于此;聂耳生在昆明,死于日本。日本人民为纪念聂耳,表达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1954年11月1日…[详细]
孔望山摩崖造像
  孔望山摩崖造像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南2公里的孔望山南麓西端。相传孔子曾登临此山以望东海,故名孔望山。依山岩的自然形势,共雕刻出1贴躯各种形态的造像。分成13个组体,刻在东西长17米、高8米的峭崖上。最大的图像高1.54米,最小的头像仅10厘米。历史沿革造像群的题材,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古圣贤遗像”,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认为是“诸贤摩崖像”,《汉代画像全集》认为是“人事起居”,还有人认为是“士大夫阶层的人物和武士”,或“供人作乐的被剥削者”。1980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首次指出有佛教内容。概括起来约有三方面内容:一曰佛教造像。像群中有高肉髻、顶光、莲花、施无…[详细]
庆阳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位于西峰区董志乡境内,距市区25公里。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历经数十个朝代增修扩建,形成了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群。北石窟寺俗称大佛寺,是甘肃四大石窟之一。北石窟寺背靠青山,面对碧流,在长12米,高20米的赭红色石崖之上,开凿着自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窟龛295个,有大小雕像2125尊,窟龛密集,形如峰房,高二十米,长一百二十米,是陇东地区内容最为丰富的石窟。石窟分上中下三层,其中以奚康生创建的一百六十五号窟为最大,它是以七佛为内容的大型窟。七佛造像宏伟精湛,庄严肃穆,不失北魏造像的光彩和魅力。伴之七佛而雕造的弥勒菩萨、骑像菩萨、手持日月的阿修罗都是富有艺术感染…[详细]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泾川县城东泾河北岸的温泉开发区蒋家村,距泾川县城9公里。据南石窟寺碑记载,北魏永平3年(公元510年),为泾州刺史奚康生所造。保存在洞内的南石窟寺碑,有“大魏永平三年”题记,晚建于北石窟寺一年。南石窟寺又俗称为东方洞。窟龛开凿在泾河北岸红砂岩上,现存5窟,1号东大窟和2号西小窟保存较为完整。东大窟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达13米,宽约17米,深14米,结构独特,造型宏伟。入窟后迎面三壁围立高达2米多的7尊佛像,两旁有13座胁侍菩萨,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为北魏风格。窟顶布满浮雕,诸如舍身饲虎、宫中游戏之类的佛经故事。雕刻简练概括,线条生动流畅,充分反映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对未…[详细]
万佛堂石窟
  万佛堂石窟位于辽宁省义县西北9公里万佛堂村南大凌河北岸的悬崖上。石窟开凿于北魏年间,是东北地区最早、最大的石窟群。可分为东、西二区,西区有9窟,东区有7窟。西区的9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3窟、下层6窟。其中第五窟内刻有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的造窟题记,题记宽约1米,上方雕有小千佛,千佛上有屋形龛楣,题记文字书法精美,清末著名学者、维新运动志士康有为称赞它为“元魏诸碑之极品”。在西区的各窟中,以第1窟为最大,其时代也较早,但是窟中的造像都已经风化,又经过后世的改动,其原貌已不可窥见。第6窟规模也较大,窟的前部已经塌毁,尚保存有后壁的交脚弥勒坐像,雕像低眉微笑,头发呈水波…[详细]
青州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
  驼山石窟位于山东省益都县城西南6公里的驼山上。驼山是山东半岛的名山之一,寺观云集,塔刹如林,文化气息十分浓厚。石窟造像主要分布在主峰东南的崖壁上,自北至南排列有五座洞窟,一个壁龛,共计有大小佛像638尊。其中第三窟是驼山石窟的主体建筑,开凿时代最早,规模最大,造像也最多。洞深2.5米,正中端坐的阿弥陀佛造像高达5米,底座高1米,上有“大像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的12字题记,为北周时期所雕刻。两旁侍立有菩萨像,高3.94米,头戴花冠,飘带下垂,长裙曳地,仪态端庄,亭亭玉立,具有隋代石刻造像的风格。第一窟开凿于盛唐时期,窟内的菩萨像,美发高髦,面容圆润丰腴,上身袒露,胸前璎珞玲拢,下垂腰间,下身出…[详细]
南龛摩崖造像
  南龛摩崖造像巴中南龛古窟造像位于巴城南一公里的南龛坡山,南龛古窟岩石壁立,高十余丈,长数百尺,方正如削,列层分龛,镶佛累累,南龛造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气质浑厚,端庄丰满,神情潇洒,典雅大方。巴中曾荣获石窟之乡美名,它有东龛、南龛、北龛、西龛,尤以南龛最胜,规模宏大,雕嵌玲珑,栉比相连,巴中南龛古窟是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是古代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是巴州古文化的历史见证。南龛古窟造像,始创于南北朝,随庙不断增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有造像一百三十七龛,二千余尊,有经幢十四座,造像碑十则,新建碑四则,严武(唐巴州牧)“奏表”碑一幅,题记五十条,诗文五十二首,造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详细]
历城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位于山东省历城县柳埠村白虎山下。千佛崖造像是山东地区唐代石窟艺术的主要遗存,共有大小造像210多尊,分布在南北长63米的崖壁上,此外还有题记43则,其中有明确纪年的题记10则。石窟大部分开凿于唐武德至文明(618~684年)年间,以后的宋、元、明各代也有零星的增刻。较大的石窟有五个,佛像均高2.6米左右。造像者多为皇亲、贵戚、官宦、名僧,最著名的有唐南平长公主及驸马刘玄意造像、唐赵王福造像和僧人明德造像等。与千佛崖造像毗连的龙虎塔,是与四门塔齐名的著名古塔,因为塔门上雕刻有龙虎图案而得名。塔的建造年代没有确切的记载,根据建筑风格考证,应始建于唐代,补建于宋代。塔呈方形,高10.8米,…[详细]
彬县大佛寺石窟
  大佛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彬县城西约10公里的泾河南岸。大佛寺旧称“庆寿寺”,始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这一带山川交错,风光绮丽,岩洞深壑,古刹因山就势而建,望之巍然。大佛寺石窟主要由大佛窟、罗汉洞、千佛洞等组成。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窟内平面呈半圆形,半径约21米,高达30米。正中有三尊石雕佛像,大佛高24米,依岩趺坐,佛肩宽厚,披衣袒胸,腰系佩带,造型自然丰满,面容端庄典雅。头部的周围有19个飞天和7尊坐佛浮雕环绕,背光花纹装饰精美,体现了初唐的艺术风格。四壁遍凿佛龛,雕刻有大小佛像、菩萨像400余尊。窟前有楼三层,可以登临眺望。罗汉洞在大佛窟的西侧,共有四个石窟,规模较小。第三窟的内壁浮雕有…[详细]
卧佛院摩崖造像
  卧佛院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八庙乡卧佛沟。距安岳县县城北40公里,八庙乡场镇5公里,地处安岳、安居交界处。卧佛院摩崖造像和刻经年代始于唐开元十一年(723)以前,大规模造像刻经在唐开元年间,从宋代起逐渐衰退。由盛唐高僧玄应及以后的僧俗共同营造。是集石刻文化与自然生态景观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卧佛院在长约一公里的卧佛沟两侧高约20米的崖壁上,存留着大批刻造于唐代、五代、北宋的摩崖石刻造像和石刻佛经,其造像区长达865米,龛窟142个。有石刻造像1613尊,石刻佛经15窟,碑刻、题记、经幢、异兽图像等数十处。摩崖造像以佛教禅宗为主,间有密宗造像,题材多达57种。造像中的人物、器物、动物等形象逼真…[详细]
钟山石窟博物馆
  子长县原名安定。边区政府成立前,其县治一直在安定镇。钟山石窟就位于距安定故城10里的钟山南麓,秀延河畔。距县城15公里。钟山石窟,又名石富寺、万佛岩、普济寺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安定八景之一,被国内外专家誉为“第二敦煌”。石窟保护区包括钟山石窟、萧寺宫、石宫寺砖塔、惠善大和尚浮图塔、松岩大禅师浮图塔5部分。始建于东晋太和年间。过秀延河石桥,迎面为石窟牌坊。牌坊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北面刻联“开方便门,登欢喜地”,横额“鹫岭飞来”。南面刻联“自汉自唐数千载相传胜境,为神为佛亿万年永固皇图”,横额“三教圣人”。上有佛、道、儒先祖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造像。牌坊后寺院山门为巨型块石修砌的拱形门…[详细]
赣州通天岩石窟
  通天岩石窟位于赣州市西北约10公里处。通天岩石窟是赣州市郊的著名风景区,也是中国南方石窟造像比较集中的一处。通天岩风景区主要由忘归岩、同心岩、通天岩、翠微岩组成,岩洞深邃,山径蜿蜒,溪水潺潺,景色秀丽,让人流连忘返。忘归岩,因为岩石横空而出,形状好似一头巨狮,故而又称为“狮岩”。山岩间有一个天然的石洞,每当盛夏酷暑,清风徐来,沁人心脾,令人留连忘返,故而称“忘归岩”。在岩壁之间有石龛造像和摩岩石刻。同心岩在忘归岩的东边,岩壁间有明朝刘昭文书刻的“同心岩”三个字,还刻有龙虎造型。此处地势平坦开阔,摩岩石刻和石龛造像依次刻于游路一侧的岩壁间,恰如露天的博物馆一般,游人可以便走边赏。同心岩向前,就是…[详细]
安丰塘
  安丰塘,又称期思陂,为2500多年前春秋时代楚国相国孙叔敖主持修筑的大型水利工程,曾被誉为“世界塘中之冠”,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安丰塘镇境内名胜古迹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丰塘,县级文保护单位古安丰县城遗址。安丰塘古称芍陂,为春秋中叶楚令尹“楚相”孙叔敖主持兴建,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与他重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的富民强国政策是分不开的。,是我国四大古水利工程之一,比都江堰还早300年,素有“天下第一塘”之誉,面积34平方公里,蓄水量1亿立方米,塘内盛产银鱼、河蟹、鲫鱼、鲤鱼、鳊鱼、青鱼、鳜鱼、河蚬等,塘北岸有孙公祠、碑…[详细]
灵渠
  兴安灵渠,与都江堰齐名的秦代水利工程,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河之一。灵渠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沟通了漓江和湘江,使长江与珠江得以通航。自秦代至民国两千余年来,成了岭南和中原唯一交通孔道。灵渠全长34公里,分为南渠和北渠,其中南渠全长33.15公里,分四段,大部分为喀斯特地貌,利用的是天然河道,人工只开挖了5公里;北渠的长度虽然只有4公里,但它却是连通湘江和漓江的航道。如今灵渠景区有俗称分水台,可谓是中流砥柱的铧嘴;用来拦蓄和提高水位,以便将水通过渠道引向漓江的灵渠的枢纽工程-大小天平;三将军墓、秦堤、飞来石、四贤祠等景致。整个景区古朴典雅,能充分体会“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的意境。秦堤在兴安灵…[详细]
它山堰
  它山堰是中国古代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位于浙江宁波市鄞州鄞江镇它山旁,樟溪出口处。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西南,唐代大和七年由县令王元玮创建。它与国内的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筑堰以前,海潮可沿甬江上溯到章溪,由于海水倒灌使耕田卤化,城市用水困难。在鄞江上游出山处的四明山与它山之间,用条石砌筑一座上下各36级的拦河溢流坝。坝顶长42丈,用80块条石板砌筑而成,坝体中空,用大木梁为支架。位于鄞州区鄞江镇它山旁,它与国内的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山堰始建于唐太和七年,全长134.4米…[详细]
莆田木兰陂
  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南5公里的陂头村木兰山下。木兰陂是中国古代大型的水利工程之一,陂首是堰闸式的滚水坝,长219.3米,高7.5米,分32孔闸门,建有33座陂墩。陂首的南北两端有两条共长500米的护陂石堤。陂内的溪水分别经过陂首南北端的“回澜桥闸”和“万金陡门”注入总长约120公里的大小沟渠,灌溉莆田的南、北洋平原,最后由沿线300多处泄涝,陡门和涵洞汇入兴化湾。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长乐人钱四娘携金来到莆田,在樟林村旁边的将军岩前垒石筑陂,后来因为山洪暴发冲毁了陂首工程,筑陂失败,钱四娘愤而投水自尽。不久,钱四娘的同乡林从世进士又捐资十万缗,在温泉口筑陂,也因水湍流急,选址不当而告…[详细]
燊海井
  最令盐都人引以自豪的,是这口被称作世界上第一口最早由人工钻凿的超千米深井。它在钻井技术之上,堪称世界之最。这口井座落在大安区阮家坝山下,占地面积3亩,井位海拨341.4米,处在一口叫做长堰塘的堰塘旁边。该井开钻于清代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历时3年,方始凿成。井深1001.42米,既产卤,又产气。当时,卤水自喷量每日约14立方米,并且能日产4800-8000立方米天然气,可供14吨盐的燃烧。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海井钻成11年后,俄国的谢苗诺夫都于1846年钻成了口浅井,采出少量井油。再过13年之后,美国的狄拉克才于1859年8月,钻成一口21.69米深的井,而且只从井里采出1.8吨多的井油…[详细]
金山岭长城
  金山岭长城盘桓在河北省滦平县巴克什营花楼沟一带的大小金山岭上。大小金山岭位于燕山第一峰雾灵山与古北口卧虎岭之间,这里的山势十分险峻,峰峦叠嶂,丛林若海,景色苍茫。西面的古北口是进关的唯一关隘,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其地势险要、军事位置重要,故被誉为“第二八达岭”。1980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在对长城的保护现状进行调查时发现了这段长城。金山岭长城分布在龙峪口、五里蛇口、砖垛口、沙岭口一带,长达50多公里,明代初年名将徐达督修长城,隆庆元年(1567年)戚继光镇守北疆,继续兴建众多雄伟森严的敌楼和坚实雄浑的敌台,这里遂成为万里长城上构筑最复杂、楼台最密集的一段。这段长城共有敌楼、战台158座,建筑…[详细]
南京城墙
  南京城墙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原称“应天府”,是明初的都城,以高大坚实、雄伟壮观的明代城垣建筑闻名于世,是举世公认的第一大城。南京城墙原有内、外两重,外城为土筑的,已经毁弃,只有麒麟门、仙鹤门等地尚有城基可寻。内城是砖石结构,东尽钟山南岗,西据石头,南临秦淮,北依狮子山、九华山而控后湖。城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至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历时21年。建筑平面呈南北狭长、东西略窄的不规则形,完全是根据地形地势和军事防御的需要而修建的。城垣内侧周长33.676公里,高14~21米,有垛口13616个,窝铺(堡垒)200个。其周长不仅在全国的古城中最长,而且也是世界第一的。城垣用巨大…[详细]
平遥古城墙
  城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平遥城墙历史悠久、保存完整。相传始建于西周宣王姬静时期,据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当时是特别低矮的城垣,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改筑为今日所见到的砖石城墙,而在明清两代500余年间,先后有26次修缮补建,所以至今保持着明清两代的城墙风貌。现存的平遥城墙,是我国现存完整的三座县城城墙之一,而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完整又雄踞三城之冠,全长12.8华里。墙高10米左右,环城六道城门,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并且六座城门外均筑有瓮城,城墙外每隔40-60米建有一座突出于墙外的马面,也叫敌台窝铺,从建筑的角度讲,马面既加固了墙体,使整座古城坚固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