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13年3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共计1943处,另有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47处。2013年5月3日正式对外公布。
西王村遗址
  时代:新石器1960年发掘的芮城西王村遗址,发现有生产工具及猪、狗等动物骨骼,可能此处的古人类已能饲养、驯化动物。还发现彩绘的陶器,纹样多由植物花纹和网纹组成。曲腹碗、盆和双唇小口尖底瓶是这个遗址的代表性生活用具。有124件陶质环形装饰品,分圆形、六角形、九角形三类形状,陶环上刻有花纹、辫纹、乳丁纹,这说明古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意识正在加强,也有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芮城县西王村是山西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域。这里不仅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类型文化,还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的文化。考古学者将后者称为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作为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发展阶段的代表。山西省西王村类型的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北…[详细]
周家庄遗址
  周家庄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绛县横水镇周家庄村东位于中条山脉西侧山前坡地上,地势北高南低,南临涑水河。遗址50年代发现,现存面积10万平方米。发现的遗存、遗迹有灰坑和墓葬两种。遗物主要是陶器。陶系以泥质红陶为主,其次为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灰陶。泥质陶以素面和彩陶为主,夹砂陶则以绳纹最常见,彩陶颜色均为黑色,花纹的体裁一般采用连续的弧线三角或勾叶纹构成图案。器型有鼓腹盆、双唇口尖底瓶、壶、敛口罐或瓮等。从出土陶器的质地、颜色及形制特征看,具有典型的仰韶庙底沟文化类型的特征。近年发现的龙山期遗迹包括壕沟、房址、陶窑、灰坑、墓葬等。一条宽约10米左右的壕沟为埋藏在最底部的年代最早的遗迹,其…[详细]
古魏城遗址
  古魏城遗址古魏城遗址(第三批省保)时代:周地址:芮城县城关镇北2.5公里古魏城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3公里。现残存北城墙,城墙长1500米,宽4—7米,高7米。夯窝直径6厘米。城墙版筑而成,古城东南、西北、东北三个城角保存较好,城外侧都有月牙状的夯土台。城内出土有东周时期的南、豆、罐、瓦等遗物,在城西柴涧村有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墓葬群,出土过数批青铜器。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下阳城遗址
  下阳城遗址时代:西周地址:平陆县西15公里的老城乡太阳渡村南该城筑于西周初期,属虢之重邑。下阳城遗址南北长约3.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城内现存城墙残基数段,共计长200余米,高4—6米,厚约3—5米,夯层一般厚5—8厘米,系版筑而成。出土的青铜器有:编钟、鼎、簋、豆、壶、鉴、鏊、钺、车马器等,以及编罄、铜贝、包金贝、骨贝、铲币、布币、玉器等珍贵文物。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虞国古城遗址
  虞国古城遗址时代:周地址:平陆县张店镇古城村及四周据清乾隆版《平陆县志》记载:该城为春秋时晋献公所灭的古虞国都城。古城遗址南北长2.5米,东西宽2公里,现残存城外郭南墙300余米,墙基宽15—20米,夯层厚6—8厘米。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虞坂古盐道
  盐池禁墙及虞坂古盐道(第四批省保)时代:新石器至清代地址: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至平陆县张店镇坪头铺南界的中条山北麓运城盐池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湖之一,《水经注》载:“池水东西70里,南北17里。”为防止盗盐0,保护税收,唐时在盐池周围一百二十里修筑禁墙(亦称禁垣)。宋元明清补修,现存禁墙多为清代所筑。现禁墙主体大多已毁,但依势起伏的残墙断壁仍然存在。池神庙至盐化二厂的一段禁墙及二厂至解洲的一段禁墙保存较为完整。虞坂古盐道始凿于西周初期,明正德八年御史张士隆曾对青石槽路段进行过扩凿。废弃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该盐道从张店镇坪头铺下山,至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南山底出,沿途山势险峻,坡道盘曲,路面坎坷不平。…[详细]
程村遗址
  程村遗址程村遗址(第三批省保)时代:东周地址:临猗县庙上乡程村东遗址南北长1150米,东西宽1100米,1987年12月调查,未发掘,据自然剖面观察,文化层厚约1米,地面暴露有豆、盆、瓮等器物残片,均为灰黑陶。遗址保存完整。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娄烦古城遗址
  娄烦古城遗址以横贯马家庄乡新城东沟村东侧的南川河(监河主流)为中心,古城遗址分布于河的东西两岸。遗址形状为长方形,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600米,周长约3400米,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古城遗址地面遗存物绝大部分已不复存在,残存城墙遗留于人工挖渠引河的东西两端。西端保留城墙长53米,宽3米至5米,高6米;东端西低东高,倚山而上,山名为皇帝峁,海拔高度为1385米。东端城墙约1000余米,宽3米至5米,高约4米至11米,裸露部分长87余米,从裸露部分可以看出城墙版筑而成,层次明显,夯层约0.15米;有的还能看到明显的夯窝与圆形柱洞,夯窝直径约0.06米。城的南、北、西三面原来有护城河。该遗…[详细]
猗氏故城
  猗氏故城猗氏故城(第四批省保)时代:西汉地址:临猗县牛杜镇铁匠营村东侧故城现存城墙,南墙北墙分别长1254.3米,东墙长1288.7米,总面积161万多平方米。墙残存高2.8米,最高8.7米,厚19——21米间,夯土层厚度9——10厘米。猗氏故城附近有关猗顿的遗迹还有猗顿墓、猗顿祠、“陶朱故里”太范村、猗顿宅,宅旁有陶朱公祠、盐运道以及桃园、杏园、桑园、绣花园共300余亩。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玉璧城遗址
  玉璧城遗址玉璧城遗址(第四批省保)时代:北朝地址:稷山县太阳乡白家庄村一带玉璧城位于汾河南岸,北朝时期处于北周与北齐的分界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我国著名的古战场之一。始筑于西魏大统四年(538年),北周保定二年(562年)置勋州,至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城始荒废。古时南北大道从城中穿过,西、北、东三面绝璧环绕。古城遗址东西长420米,南北宽500米,城南残垣高0.8——3米。…[详细]
蘑菇山北遗址
  时代:旧石器蘑菇山北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1980年6月,考古发现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石器,是研究大窑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依据。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金斯太洞穴遗址
  时代:旧石器、商金斯太洞穴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是旧石器时代至商朝草原先民的居住遗址,洞穴宽16米、深24米,其堆积层厚达5米,共分3层。在最下层的堆积物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5万至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物,有石砧、石锤等工具,还有野马、披毛犀、野鹿和转角羚羊等动物的骨骼并已呈部分石化,其中野马的石化骨骼为最多。考古专家认为,这反映了当时生活在草原地区的原始先民,主要以猎取野马为生的生活状态。在中层和上层的堆积物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3万年至3000年左右的文物遗存。特别是上层文化遗存出土了大批灰色、黑色的陶器碎片和少量的铜制品。陶器的主要器型有鬲、罐、杯和三足…[详细]
辉河水坝遗址
  时代:新石器辉河水坝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自治旗,距今年代约5000年左右,发现大量用细石叶制作的精美箭头、石钻、石刃,还有许多圆头刮削器及大型打制石器,发现用火痕迹和类似北方的“地窨子”。鉴于发现大量细石器制作的下脚料,推测这里很可能是一处石器制作场。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哈克遗址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哈克镇北部,距市中心约28公里,是中国北方地区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其距今时间比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还略早一些,距今7000-5000年。1985年被发现的,现在已被命名为“哈克文化”,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论提供了珍贵的实证。2008年9月,海拉尔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哈克遗址上建设哈克遗址博物馆,保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发掘的考古遗址原貌,以展示哈克遗址。哈克遗址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共分为五部分,序厅和三个展厅围在遗址四周。石镞是博物馆的标志性器物,也是整个博物馆的布展主线,通过场景再现了呼伦贝尔…[详细]
白音长汗遗址
  时代:新石器白音长汗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双井店乡白音长汗村南约0.5公里、西拉木伦河北岸东山坡上.1986年修建平双(河北省平泉县--内蒙古林西县双井店乡)公路时发现,经1988年、1989年、1991年三次发掘,揭露总面积7257平方米,文化内涵包括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南台子类型、兴隆洼文化白音长汗类型、赵宝沟文化、西荒山类型、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红山文化遗存遍布整个遗址,有房址17座、灰坑33个、墓葬6座.遗物丰富多彩,种类多,富于变化。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兴隆沟遗址
  时代:新石器兴隆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东部,地处大凌河支流上游左岸。兴隆沟遗址分为三个地点,分别属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2001年至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对兴隆沟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在房屋形制、聚落布局、居室葬俗、经济形态、原始宗教信仰、环境考古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对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及早期社会发展进程研究、东北亚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等均具有推动作用。兴隆洼文化中期聚落,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是目前所知规模最大的一处,距今约8000—7500年。地表分布有房址灰圈150余座,自东向西分成三区。三年共发掘房址37座、居室墓葬26座、灰坑50余…[详细]
魏家窝铺遗址
  魏家窝铺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东北部约2公里处的台地上。2008年5月该遗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首次被发现。2008年10月到11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实地测量与勘探,初步确认该遗址总面积约9.3万平方米,是一处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红山文化早中期聚落遗址。2009年至2011年期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已先后三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13,300平方米左右,确认房址103座,灰坑201座,灰沟4条,灶址12座以及其他遗迹等,出土了陶器、石器、动物骨骼、蚌器等大量遗物。2009年7月,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详细]
富河沟门遗址
  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乌尔吉木伦河东岸。面积约6万平方米。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3350年左右。通过该遗址的发掘,确立了富河文化。这是从统称的“细石器文化”中划分出不同考古学文化的一次重要工作。时代:新石器富河沟门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北70公里乌力吉沐沦河东岸。富河从东北来,在村西汇入乌力吉沐沦河,富河文化遗址就在村北山丘的半腰。1962年夏,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工作队在这里挖掘,发现并挖掘出古人方形地穴式房址37座,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细石器。据炭14测定,距今已有5400年。富河沟门遗址无论陶器的器形…[详细]
寨子圪旦遗址
  时代:新石器位于准格尔旗窑沟乡荒地自然村东北约1.5公里。1998年发现,并配合万家寨水利枢纽建设工程进行了抢救性试掘。寨子圪旦遗址的主要遗迹是环绕山丘顶部修筑的石筑围墙及围墙内的高台建筑。石筑围墙依山顶部的自然地形而建,平面形制不大规整,略呈椭圆形,南、北最长160米,东、西最宽11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石砌围墙底宽4.5米,顶部残宽0.5~3.5米,残高约1.5米。在围墙内的中心地带,有一底边长约30米的覆斗形高台基址,其性质应该属于主要履行宗教事务的祭坛遗迹。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草帽山遗址
  时代:新石器草帽山遗址,位于内蒙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北1公里的草帽山后梁上,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南北走向约2.5公里的山梁上分布着红山文化积石冢3处,2001年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清理挖掘,墓地面积达600平方米,石砌建筑十分规整,建筑形式前坛后冢,用琢成方形巨石砌筑的祭坛,层层叠起,有方有圆,匀称有序地筑成三层台阶,距今约5500年左右。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地上建筑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金字塔”,所出土的玉璧是红山文化玉器中迄今所知最明确的方形玉璧,陶器上的米字、十字等刻划符号在红山文化中也属首例。草帽山遗址对研究红山文化葬制、宗教祭祀、社会结构及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