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13年3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共计1943处,另有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47处。2013年5月3日正式对外公布。
丰台盐业遗址群
  时代:周、汉、金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经考古发掘和研究,东周盐业遗址多以群的形式出现,每处遗址群大约由三十处遗址组成,每个遗址规模都在2万平方米左右。文化堆积厚0.5米左右。遗址地表散落着各种瓦片,瓦片正反面的图案不尽相同,内壁有方格、菱形、圆形等几何纹饰。考古队初步判断这些瓦片为古代制盐工具。每个盐业遗址群内都有盐井、过滤坑、盐灶等制盐遗存以及盐工墓地。盐井口径4―5米,深3米以上,井底部亦铺垫植物茎叶。这些发现显示,该地区东周时期盐业遗址的分布、规模、堆积方式与商代有异,制盐工艺流程也不太一样。从东周遗址采集的生活器皿标本特征来看,其时代主要为战国时期,个别可能早至春秋晚期,有的遗址可能…[详细]
照格庄遗址
  时代:夏、商照格庄遗址位于牟平县城东南雷神庙东侧。地处平原,西部有一条小河,东为照格庄村。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220米。1972年发现。1979年10月,进行发掘,共挖探方12个。地层堆积有四层:一层为耕土层;二层至四层为文化层,均属岳石文化。出土遗物有陶器、骨器、石器、青铜器等。清理灰坑40余个,有圆形、圆角方形和椭圆形。圆角方形的灰坑均为二连或三连坑,坑与坑之间有小土梁相隔,每个坑的面积大小不等,一般为3~4平方米,可能是房屋遗迹。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夏代半岛地区夷人文化提供了一批新资料。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辛庄遗址
  时代:商位于济南市郊区王舍人镇大辛庄东南。地势由西南向北逐渐下倾,中间有一条东南斜向西北的自然沟壑,俗称蝎子沟,将遗址分作两部分,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探得文化层厚约2米,最深处4米。自1935年遗址发现至本世纪80年代间历经多次调查、勘探和试掘。发现房址12座,水井8眼,墓葬42座。出土陶、石、骨、蚌、铜器等700余件。陶器有高档锥足鬲、矮足鬲、圜底尊、大口尊、假腹豆等,还发现釉陶和刻纹白陶;石器有斧、、刀、镰等;骨器有镞、笄、匕等;还有卜骨和卜甲,但未见刻辞;铜器为镞、针、锯等小件器物。有的墓葬有殉狗,这种葬俗同郑州二里岗、安阳的商代墓葬相同。1970年,济南市博物馆在此收集到一批历年出土…[详细]
南河崖盐业遗址群
  时代:商周与寿光县毗邻,西南距寿光东北坞遗址群约5公里,南距大荒北央遗址4.5公里。通过调查,大致确定了南河崖遗址群的北界和西界(东南界尚不十分清楚)。在约5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商周遗址61处。其中,商末周初遗址53处,东周遗址12处(另有4处与早期遗址重合),汉魏遗址2处(与早期遗址重合)。特别是商末周初的制盐遗址分布甚密,每平方公里高达12处,有些遗址间隔仅50米。这些遗址多为作坊区。有的遗址地表和排水沟的断崖上暴露出大量红烧土块和盔形器残片。凡商末周初的制盐遗址往往堆积有大量的盔形器(圜底罐)残片。广饶南河崖制盐遗址群的发现为探索鲁北沿海商周时期的制盐业的规模、生产方式、海岸线的变迁以及商…[详细]
陈庄—唐口遗址
  高青陈庄-唐口西周城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花沟镇陈庄村东南,总面积约8-9万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部分,目前已经发掘出一座城址。 高青陈庄—唐口西周遗址城址近方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约190米,面积近4万平方米。在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建设工程中,自2008年10月~201O年1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青县陈庄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发掘西周早中期城址、西周贵族墓葬、祭坛、马坑、车马坑等重要遗迹,出土大量陶器及较多的骨器、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另有少量的精美玉器及蚌、贝串饰等珍贵文物。遗址内的文化内涵以周代遗存最为丰富,其中发现西周时期的遗迹也最为重要,另外也有少量的唐、…[详细]
杨家盐业遗址群
  时代:周杨家盐业遗址群位于沾化县富国街道东杨村西北方向约2.5千米处。1950年春,徒骇河加宽加深时杨家古窑址被发现,出土若干“将军盔”。1955年,徒骇河疏浚加宽时出土大批陶制盔形器。自发现至今经历了四次调查。遗址东西长650米,南北宽240米,总面积约15.6万平方米,包括12处周代制盐遗址。采集的大部分标本是盔形器、滤器、灰陶簋口沿、灰陶豆等,皆为盐业生产所用,少部分为生活用具,有厚方唇商式簋、绳纹小口罐(瓮)等,后又出土青铜剑、贝币等文物。1977年12月,“杨家古窑址”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家古窑址群属于盐业遗址,时代主要属于战国,个别到西周早期和春秋时期。遗址群的规…[详细]
牟国故城遗址
  时代:周至汉位于莱芜市辛庄镇赵泉村,俗称“围子”。北临汶河,地势平坦。牟,周代小国。《春秋》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邾人、牟人、葛人来朝。”《路史·国名纪》:“牟,子国,楚灭之,为附庸。”汉置牟县,《汉书·地理志》:“泰山郡牟县,故牟国也。”东汉、晋、宋、北魏皆因之,北齐省。隋开皇年间置牟城县,属兖州,大业初废。故城城墙之南、西两面已不见遗迹,东、北两面城墙保存较好,夯筑土质纯净,高出地面3米,下宽约15米,上宽4米。城墙圆角呈弧形,南北直径约620米,东西直径520米。20年代城墙尚完整,50年代后逐渐被村民取土整平。城址范围内,散布着大量瓦砾和陶器残片,多为春秋时期遗物,采集的标本…[详细]
鄫国故城遗址
  周代、汉代古城址,位于兰陵县向城镇,文峰山东侧。见载于《春秋》、《春秋谷梁传》、《齐乘》、《续山东考古录》、《沂州府志》、《峄城县志》、《读史方舆纪要》等历史典籍。鄫为古国名,系夏朝第七代王杼,封其次子曲烈的封地,鲁襄公六年(前567年)被莒所灭,鄫太子巫附赴鲁,为纪念故国,去邑取曾姓,鄫国自曲烈始封,历夏、商,周,至世子巫传五十四代。此故城自周至汉,先后为鄫子国、鲁国、楚国及秦汉东海郡缯县所属,至隋唐时期为州县治所。城垣为人工黄粘土夯筑,平面略呈方形,东墙长584米,西墙长560米,北墙长564米,南墙长530米,城墙墙基宽30米,最高处达9.5米,现城墙保存基本完好,城中间有一高台遗址,东…[详细]
杞国故城遗址
  时代:春秋至汉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1500多年,国君为姒姓,禹的后裔。杞国建国始于夏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自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直到公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杞国是小国,史书记载很少,《史记》虽有“陈杞世家”记载陈、杞两国的历史,但对杞国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都是历数其君主名号,而且还特别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这样的小国,在周围强邻的压迫下,-屡有迁徙。杞国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后来迁到今山东省新泰,后又迁至昌乐、再至安丘一带,也就是现在的遗址处。据以往资料和…[详细]
南武城故城遗址
  时代:春秋至南北朝南武城故城,亦称武城、南城、南成,其遗址在今平邑县魏庄乡境内,北距平邑县城35公里,城址内有南武城、北武城两个自然村。该遗址西北、南两面有苍山、南城山、开明山为屏障,东、北两面有用黄土夯筑的城墙,构成半圆形城郭中国历史对南武城有浓笔重彩的记述,它不仅因出了澹台灭明、曾参等巨儒而名闻天下,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发生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而被许多经典史志类著作提及。2013年5月平邑县南武城故城遗址,费县故城遗址等文物点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费县故城遗址
  时代:春秋汉北魏在费县城西北10公里处的上冶镇南,浚河西岸,有一座古城遗址,便是鄪国故城。故城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公里,周长6公里,面积约234平方公里。故城南半部土地平坦,是当年王府和市井所在地。随处可见一些古代瓦砾、陶片和砖块等。当地群众称此处为季王城。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厘公元年,以汶阳、封季友”。这座古城原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姬姓封国的国都。《沂州志·藩封志》载:“鄪国,姬姓,伯爵,文武之后,春秋时去‘阝’为费。”后被鲁国吞并,成为鲁国大夫季孙氏,即季友的封邑。季友,春秋鲁桓公季子,即鲁桓公最小的儿子,鲁庄公弟,名友,号成季,故称季友,又称公孙友”。这就是季王城的…[详细]
西沙埠遗址
  时代:战国至汉西沙埠遗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1999年,遗址就出土了众多珍贵文物。经过几次考古调查发现,西沙埠遗址为长方形布局,区域内随处可见瓦砾标本,从断崖处可见深浅不一的文化层堆积,最深处约有2米,最浅处有0.5米。西沙埠遗址分布区域现主要由西沙埠、邹家疃、前庄扶和长青四个村所辖。西沙埠遗址史称“北魏长广故城址”,根据田野考古调查和出土文物可知,北魏长广故城应该是其下限,而其真正的古城文化应该是战国至汉代时期。长广故城址为一个长方形城市布局,南北略长,北可到前庄扶村前,东西略短,西至长广河,东至西沙埠村西,总面积约110多万平方米。遗址北部应为居民区,中部偏南的位置有大型殿堂设置,南…[详细]
琅琊台遗址
  时代:秦位于胶南市城区西南26公里,琅琊镇驻地夏河城村东南6.8公里处的琅琊山上。遗址是一处建筑气势宏伟的古代高台遗址。台基位于主山梁东侧,向西过山口与争高山对峙。台顶部宽阔平敞,周长150余米,台基(含山体)面积为5.8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高度为183.4米。《山海经》云:“琅琊台在渤海间。盖海畔有山,形如台,故名琅琊台。”琅琊台既是一座具有祭祀功能建筑,也是一座具有古观象功能建筑。琅琊台上秦砖汉瓦的残砖陶片俯拾皆是;台东侧通往“望越楼”的小道旁,曾发现一条用残破的古代板瓦铺筑的道路;台东、台南和小台三处断层夯筑痕迹清晰可辨;台北坡“御路”旁遗留塔形石砌构筑物;争高山脚下发现两处筑台时深埋地…[详细]
昌邑故城址
  时代:西汉位于山东巨野县城南27公里的大谢集镇昌邑集,是西汉山阳国,昌邑国的都城。1992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昌邑,春秋战国时期为邑,秦时设县,西汉时期为郡治,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分梁地,置山阳国,封梁孝王之子刘定为王,从此昌邑城就成为王国之都。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改山划国为山阳郡。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乞讨山阳郡为昌邑国,封期子刘骰为昌邑王。刘骰在位十一年,死后其子刘贺继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嗣,刘贺被征为帝位,在位仅27天,昏庸-,被大将军堆光废为海昏候。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昌邑国为山阳郡,至东汉,改为兖州刺史部。19…[详细]
祓国都城遗址
  时代:汉牧马城遗址位于胶州市里岔镇。是青岛地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唯一的一座汉代古城遗址。牧马城原为汉代祓国都城,因明朝在此豢养军马而重修城池,名称也由此而来。牧马城城郭呈正方形,总面积为720亩,城周4华里,每面中间有一城门,东、西、北三面的城门已不见痕迹,南门遗址仍然可寻。围绕在南城门外的小城,又叫瓮城,保留有10米长的城墙遗址,其高度平均在2米以上,有的地方达3米左右。从城墙冲刷的坡度来看,原来城墙的高度应当在7-8米间,宽约6米。城墙系用夯土筑成,至今土层坚实,当年夯土的柱洞仍然清晰可见。现在城内已无任何建筑,地面上还残存着汉代的砖瓦、陶片,还曾出土过铜箭头、铜洗和玉石,当地群众也经常发现有…[详细]
青州龙兴寺遗址
  时代:南北朝至明青州龙兴寺遗址位于山东省青州市王府街道办事处衡王府西街路北,博物馆南邻。遗址东西150米,南北200米,总面积约30000平方米。1996年10月,在遗址西北部发现一处大型佛教造像窖藏,出土石、陶、铁等各类佛教造像600余尊,其出土数量之多,造像之精美,贴金彩绘之完好,为我国佛教考古史上所罕见。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并入选“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2013年,国务院公布“青州龙兴寺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磁村瓷窑址
  磁村古瓷窑址位于淄博市淄川区磁村镇磁村村。年代为唐-元。2006年12月7日,磁村古瓷窑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磁村古瓷窑址共包括3处窑址:南北窑洼区,苹果园区和华严寺区。(1)南北窑洼区,在村东约0.5公里处,面积约15万平方米。1976年《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在窑址北部发掘窑炉12座,采集了大量标本,按器型和釉色特征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以黑釉为主,次为青釉、酱釉、茶叶末釉,釉色较纯正,器物主要有碗、盆、瓶等。中期以白釉为主,有少量青釉,并施护胎釉,白度不高。胎以红胎为主,灰胎次之,很少白胎。以白釉加绿点彩的装饰居多,大都施在碗的内壁近沿处。出土器物以碗最多…[详细]
板桥镇遗址
  时代:宋至清胶州板桥镇遗址位于山东省胶州市常州路与兰州东路交汇处。经前期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在距地表深约3米的宋代文化层发现多组建筑基址,规模宏大,并有砖砌排水沟、庭院、水井、灶址、东西大道等与之相联系。布局相对完整的北宋时期公共建筑群在山东省尚属首次发现,全国罕见。此外,有大量铁钱以及北宋时期陶瓷和多种建筑构件等文物出土。经过专家认定,出土陶瓷应为贸易品,且汇聚了当时大江南北不同区域的著名窑系,能够反映当时胶州板桥镇发展繁荣的历史,说明古板桥镇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商贸港口。专家通过现场遗迹、遗物情况分析和文献考证,推测发现遗址应是北宋板桥镇某官署遗迹。此次考古发现,特别是一些珍贵文物的出土,对研究…[详细]
萧城遗址
  时代:宋萧城遗址位于冠县北馆陶镇东南萧城村,又名驻马城、歇马城。目前,古城址遗迹尚存点将台、箭楼、城门楼、磨盘洞、烽火台、饮马井及萧太后杀降斩俘的“万人坑”遗址等,是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的重要历史见证。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评价说,萧城“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长城以南,首屈一指。”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萧城呈正方形,周长为10华里,总面积169万平方米;城墙土筑夯砸,每层厚十三公分,四角和城门有箭楼及城门楼。“萧城晓烟”为旧时馆陶县八景之一。清代康熙年间的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成书的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歇马城在县东南七里,相传宋景德初,契丹军至澶渊,其母…[详细]
土桥闸遗址
  时代:明遗址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梁水镇土闸村中,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设施。土桥闸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拆修。经调查与试掘,确定了月河的位置与深度。对下游的减水闸进行了确定,并调查清代穿运涵洞一座。出有瓷器、陶器、铜器、铁器、玉石器近万件、石碑两方。闸由闸口、迎水、燕翅、分水、燕尾、裹头、东西闸墩及南北侧底部保护石墙和木桩组成。在闸北运河东侧确定减水闸一个。其北400米有一清代穿运涵洞,用青砖垒砌直墙,顶部用石块券顶,发现“中华民国二十六年马颊河北支穿运涵洞”石碑一方。该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文化遗物。在北方地区,数量巨大、窑口不一、底款繁多的瓷器标本的发现,为明清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