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二批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二批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围场城子古城
  围场城子古城位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城子村,为战国、汉古遗址。 1982年7月23日,围场城子古城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岱尹城址
  岱尹城址位于岱尹下村,为战国至金古遗址。 1982年7月23日,岱尹城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半截塔村古城
  半截塔村古城位于半截塔村,为战国、汉古遗址。1982年7月23日 ,半截塔村古城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左权将军墓
  左权将军墓位于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墓建于1950年,东西宽54.05米,南北长52.5米,高6.6米。前有左权将军浮雕头像,头像前面是高大碑楼。总理亲笔题“左权将军之墓”刻于汉白玉石碑正面,东面碑刻有总司令“吊左权将军”诗,西面刻贺龙词。墓的对面是左权将军纪念馆。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左权,湖南澧陵人,生于1905年,1924年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1925年加人中国0,1936年后任新十二军军长、红十五军军长兼政委、红一军团参谋长、前总参谋长等职。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反“扫荡”战斗中,指挥八路军总部机关突围时牺牲于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十字岭,时年37岁,安葬于涉县石门村山麓。1…[详细]
武灵丛台
   现存古丛台为清代同治年间重修,占地1100多平方米,高 28米。三层青砖高台的底层南北各有一门,甬道右侧的台墙上还嵌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几个大字,北门台阶上的大石碑,是乾隆帝游江南路时亲笔书写的诗碑。当中一层有 5间大屋,名“武灵馆”,是为纪念武灵王的而建。最上一层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字。 看 点 武灵丛台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发生地。战国时期,赵国本是一介小国,武灵王即位后,决心使国家强盛起来。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胡人”,他们身着窄衣,以能征善战著称,武灵王遂让赵国上下都改穿胡服,勤练兵马,终于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位于市中心丛台公园内,是古城邯郸的象征,相传它始…[详细]
赵邯郸故城
  赵邯郸故城座落于河北省邯郸市。赵邯郸故城是战国时赵国都城的所在地,邯郸城是战国时期最繁荣的城市之一。“邯郸”之名最早见于《春秋•穀梁传》,城先属卫国,后属晋国,三家分晋后属赵国。自公元前386年赵王敬侯迁都于此,到赵国被秦灭亡,历经八世,共159年,著名的历史故事“完壁归赵”、“胡眼服射”、“邯郸学步”、“将相和”、“围魏救赵”等就是发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这个时期。1972年经过缜密的勘察,全城的布局已基本探明。故城由赵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组成。赵王城是赵国的宫城,平面呈曲尺形,分东、西、北三城,总面积512万平方米,至今城的周围仍保留有高3~8米的夯土城墙;城基宽16米,四面各有2~…[详细]
王郎城址
  王郎城址王郎城址是战国、汉代城址,位于邯郸市王郎村,城址平面呈长方形,现存城墙长680米,残宽16~34米,高3~12米,顶部宽约2米,黄土夯筑而成。据《邯郸县志》载:“王郎城在县西三里许,世传汉光武讨王郎,平其城,今久废无考。”曾在城内清理出战国、汉代陶瓦片以及“货泉”等钱币,故证实王郎城始于战国延续到汉。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插箭岭遗址
  插箭岭遗址插箭岭遗址位于邯郸市丛台区赵苑内,包括插箭岭、梳妆楼、皇姑庙、铸箭炉、灵山、照眉池等6处文化遗存。插箭岭为一夯土筑成带状土丘,长630米,宽20~40米,高3~8.7米,出土有战国、汉代三棱铜镞,汉绳纹陶片。实属邯郸故城大北城西垣墙体的一部分。梳妆楼分南、北二部分,南部东西长140米,南北宽180米,高7~8米。在梳妆楼遗址发现有红烧土块和战、汉时期绳纹筒、板瓦残片,说明其上原有建筑。皇姑庙位于遗址范围内中部,为一夯土高台,东西长100米,南北宽80米,高2~5米。其南与梳妆楼相接。出土筒、板瓦等建筑遗物,应为建筑基址。灵山位于遗址北部,为一土台,现呈不规则三角形,面积1540平方米…[详细]
插箭岭墓群
  插箭岭墓群位于邯郸市插箭岭一带,为汉古墓葬。1982年7月23日 ,插箭岭墓群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磁州窑遗址
  磁州窑遗址磁州窑为宋代北方民间著名瓷窑之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窑址位有两处,一是分布磁县的观台镇一带,另一处就是风景区内南响堂寺下的彭城镇到临水镇,其面积约十平方华里。磁州窑,从古老的磁山文化陶器源起,至今己有7000余年的历史,历史悠久,兴衰起复。到十世纪,以制瓷精美,一跃成为我国宋代北方民窑的代表,当时州以“磁”名,乃窑场之兴盛而著名于世,并有“十里彭城,日进斗金”和“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美称。磁州窑瓷器的装饰,以黑白对比为主要特点,典雅朴实、苍劲雄厚,白釉黑花独树一帜,并创造性地以图案的装饰画法,把人物、乌兽、虫鱼、山水等景物绘在瓷器上,为我国瓷器彩绘装饰开创了新纪元。现在的磁州…[详细]
磁县城隍庙大殿
  城隍庙大殿城隍庙大殿位于磁县城内西大街。城隍庙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殿为庙内现存唯一的建筑。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积47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琉璃瓦顶。柱网布局采用移柱和减柱做法,室内大木用九架大梁,檐下四周施七踩斗拱。前出一间抱厦,为清康熙八年(1669年)增建,现已不存。该建筑并用移柱、减柱做法在明清建筑中是不多见的。…[详细]
下七垣遗址
  下七垣遗址下七垣遗址位于磁县时营村西南漳河北岸台地上,遗址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除一部分战国墓外,都是先商遗存。1974年为配合当地的农田基本建设,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共发掘30个探方,面积960平方米。共出土陶器4座,灰坑104个,商墓23座,战国墓6座,有人骨架19具,牛、鹿、猪骨架5具。共出土陶器304件,骨器354件,石器481件,蚌器274件,角器34件,卜骨、铜镞等文物124件。下七垣遗址共分四层,叠压关系清楚,遗物特征明显。它为冀南地区商文化的分期提供了可靠的地层依据。下七垣遗址的主体特征以夹砂有腰隔、橄榄状罐、卷沿深腹盆、绳纹浅腹平底盆为一类;以鼓腹鬲、弧腹鬲、…[详细]
磁县讲武城遗址
  讲武城遗址讲武城遗址位于磁县城南漳河北岸讲武城村。讲武城唐以前称武城,宋代以后改称讲武城。讲武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后,经常活动在这里,把此地作为培养武将的基地。古城平面呈平行四边形,除南墙及东墙南段被彰河冲毁外,其余大部分尚存。1958年发掘,出有板瓦、筒瓦等建筑构件和豆、罐、盆等生活用品,从遗物上看属于战国古址,汉代以后曾经补筑、改造或扩建,继续沿用。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磁县北朝墓群
  北朝墓群磁县西南部讲武城一带的漳河沿岸,遍布着130多个大大小小的土丘,这是一片古墓群。长久以来,这些土丘被认为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这似乎不是空穴来风。从历史的真实来说,位于临漳的六朝故都邺城,与磁县相邻,距磁县县城仅15公里,曹操破袁绍后以邺为都城,在这里修建铜雀台,在位于磁县的讲武城培育军将,曹操死后也确实葬在距离邺城很近的磁县这一带。从社会的虚妄来说,自宋以后,曹操在人们心目中逐渐变成了0臣,特别是元代以后,丑化曹操的社会风气日烈。元末作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曹操塑造了一个0诈的艺术形象,甚至在第七十八回这样描绘,曹操临终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详细]
黄粱梦吕仙祠
  黄粱梦吕仙祠位于邯郸市北十公里处的黄粱梦镇。它是依据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建造的,始建于北宋初期,历朝历代均有修缮,至今已历经千年风雨。现景区为1984年重修,1986年10月正式向游人开放,属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黄粱梦吕仙祠是国内唯一以梦文化为主题的景区。景区内古建筑形式多样,名家墨宝众多,泥塑蜡像传神,石刻手法精湛,园林风格独特,民间传说丰富。梦文化研究已成为当今国际性课题,黄粱梦为其提供了实物资料,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黄粱梦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日益扩大。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小学课本就有“黄粱美梦”一文,日本民间戏剧将《…[详细]
三陵墓群
  三陵墓群位于邯郸县陈三陵村、寺窑村、周窑村一带,为战国、汉古墓葬。…[详细]
林村墓群
  时代:战国至汉林村墓群,位于中国河北省邯郸市林村、户村、涧沟、酒务楼一带,为战国、汉朝年代。是邯郸市邯郸县的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古墓葬,公布时间为2013年5月。林村墓群共核定发掘面积20000平方米,已全部完成野外发掘,共计完成发掘面积20125平方米。考古人员共清理发掘墓葬262座、沟渠18条、水井15眼、灰坑238座,龟镇1座,灶1座,出土成型文物1300多件。墓葬时代为汉代、隋代、唐代、宋代、金元及清代,出土遗物为罐、壶、碗、盘、勺、耳杯、樽、盖弓帽等铜、陶、瓷器等。遗址时代推测为夏商之际,灰坑0土有陶、骨、石器等类器物,可辨器型有鬲、鼎、甗、罐、盆、瓮、器盖及铲、镰、斧、…[详细]
北张庄桥墓群
  北张庄桥墓群位于邯郸北张庄桥、西孙庄,为汉古墓葬。1982年7月23日,北张庄桥墓群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北张庄桥墓群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北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公里。因石窟群在山腰,人们谈笑、拂袖、走动均能发出铿锵的回声,故名响堂山石窟。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它是河北省现已发现的最大的石窟,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响堂石窟均始建于北齐。当时北齐有两个政治中心,一是国都邺(今临漳境内),一是别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地扼太行山东西交通要隘的鼓山,是两都来往必经之地。这里山青水秀,风景美丽,石质优良,将佛教奉为国教的北齐皇帝高洋便选择此处凿窟建寺,营造官苑,作为他来往于两都之间的避暑、游玩和礼佛之地。此后隋、唐、宋、明各…[详细]
寺后坡石窟
  水浴寺石窟又称“寺后坡石窟”,建于北齐时期,唐宋时有续凿。其位于峰峰矿区寺后坡村西北200米处,与鼓山西麓的北响堂寺隔天宫峰东西相峙。因其规模比南、北响堂石窟小,得名“小响堂寺”。此处共有东西两座石窟,两处摩崖造像,两座北宋的经幢,水浴寺石窟的东面有古建筑群一处,建筑多毁。在寺院西侧的一处坐北朝南的矮崖壁上,凿有二石窟。东窟凿于北宋初年,进深2.1米,宽2米,高2米。窟内有三壁造像,北壁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西壁一佛二弟子,东壁一佛一菩萨。西窟是水浴寺石窟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保存较为完整的洞窟。该窟始凿于北齐,历经唐、宋均有续凿,为方形、平顶。在窟内正中雕有通窟顶的长方柱,柱后与窟后壁相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