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由国务院核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国务院于2019年10月7日核定并公布。共计762处,包括古遗址(167处)、古建筑(280处)、古墓葬(3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4处)、石窟寺及石刻(39处)、其他(12处)等。
车轱山遗址
  车轱山遗址位于华容县三封寺镇五湖村,1982年和1983年冬湖南省博物馆和原岳阳地区文物工作队先后两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试掘面积300平方米,共清理了381座墓葬,出土文物2000多件。车轱山遗址是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文化层共分为三期,并发现了三期文化(即石家河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溪文化)的地层叠压关系。车轱山遗址的墓葬葬式很具特色,有仰身直肢、仰身屈肢、侧身直肢、侧身屈肢、二次葬等。墓葬排列密集,上下叠压紧密,打破关系不少。车轱山遗址是我国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较为重要的遗址之一,对于研究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长江中游原始文化的分期等具有重要的意义。201…[详细]
磨山遗址
  磨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湖南省株洲县漂沙井乡,此为洞庭湖以南地区保存最好、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大溪文化遗址之一。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1987年8月进行试掘,试掘96平方米。磨山遗址年代距今七千年左右。面积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左右,文化堆积为大溪文化、龙山文化的遗物。商周遗物只见于地表。遗址下层出土了文化特征明显、年代上有明显衔接关系的筒形腹釜、鼎和印纹白陶。在印纹白陶出现前,筒形腹釜、鼎足共存,在印纹白陶出现后,筒形釜极少见,而鼎足却大量出现。此种现象成为我们了解与把握大溪文化磨山类型文化内涵的变化的一个坐标点,是一种以鼎特别发达为主要特征的文化。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详细]
优周岗遗址
  优周岗遗址位于湖南澧县澧东乡,澧阳平原偏西部,在建的东常高速从遗址西侧穿过。为配合公路建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队于2009年冬季开始对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遗址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高速公路穿过的地方占4000多平方米,目前已发掘2300平方米。在遗址西部揭示出了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栅栏、杆栏式建筑群以及屈家岭文化时期成组的灰坑等一批重要遗存;今年3月到7月,又揭示出了一大批隶属汤家岗、大溪、屈家岭和石家河四个文化时期的新石器时代遗存,除大量陶器、石器等遗物外,最重要的是揭示出了该遗址的一段环壕与大溪时期的宗教遗迹以及疑似石家河、屈家岭文化时期古代水田遗迹。“大溪时期宗教遗迹包括一人工筑就…[详细]
马栏嘴遗址
  马栏嘴遗址位于汉寿县百禄桥镇百禄桥村,属新石器时代,分布面积近2500平方米,文化堆积约1.2米,采集有石斧和陶片,而陶片有红衣黑陶、夹砂红陶和灰陶,其文饰有刻划纹、戳印纹、剔刺纹、绳纹等,器型有盆、罐和鼎等,属典型的大溪文化遗址。该遗址于1987年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1997年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初步认定百禄桥马栏嘴遗址为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聚落遗址,距今5600至6500多年,是迄今为止汉寿县发现面积最大、文化堆积较厚、遗址面貌较完整的一处远古遗址。另外,在遗址的上层还挖出了东周时期的祭祀坑,出土了大量较完整的东周陶器,为进一步研究东周时期人类活动、生产及水文信息提…[详细]
益阳故城遗址
  益阳故城遗址位于益阳市赫山区铁铺岭社区,是益阳古县衙所在地,该遗址保留下了楚、秦、汉、三国至唐宋时期的遗迹遗存,延续时间约1500年,古城壕、衙署、古井、地貌、水系等基本格局清晰。故城遗址保存状况较好,出土文物数量众多,特别是简牍文献的出土,其遗迹是11座古井出土有简牍,时代为战国楚、秦、张楚、两汉到三国孙吴时期,涵括了考古发现简牍所有使用年代,内容为益阳县档案和公私书信。2019年,益阳故城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窑头古城遗址
  窑头山古城遗址时代为战国。窑头古城遗址位于沅陵镇黔中郡村(原窑头村),此城址疑为秦所设之黔中郡治。城滨临沅水,长1450米,宽95米,面积约9万平方米。夯土城垣及护城河尚存,城内有文化层,曾经试掘,出土有筒瓦、鬲、缸、豆、板瓦、瓦当。城外有大批战国墓葬。史料记载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4)建黔中郡于此,从发现遗物及城外墓葬推论,此城始建于战国,废弃于西汉。是否黔中郡治,尚待大面积发掘后才能认定。1996年1月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59-14。2019年,窑头古城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渡头古城遗址
  渡头古城遗址位于临武县汾市乡渡头村南面的雷公岭半坡间,与渡头村隔河对岸,有夯实的城墙,高达5~7m,东南西三面有护城河半圈,城附近有秦窑一座,曾出土成叠的粗、细绳纹或弦纹的大瓦等文物。以遗址为中心,往西、往北2km左右之内,有大片汉墓群遗址和窑场等古迹。这个古城遗址说明,在秦代渡头一带是人们居住密集之地。汾市镇千百年来一直是湘南地区赴粤出海的必经之地,曾是湘南盐运口岸,汾市老街在明朝末年明慢慢形成,开始是一个货运码头,后来渐渐有了商铺,商铺多了便成了一条街,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街道两旁店家鳞次栉比,多为双层砖木结构,清一色的江南古建筑风格。近两年该镇在小城镇建设中,对老街进行了提质改造,…[详细]
岳州窑遗址
  在湘阴县城湘江东岸美丽的滨汀大道马王?地段(原县政府大院后门,现岳州窑商业街西端),耸立着一座仿古城楼,它就是2003年兴建的“岳州窑遗址博物馆”。打开中门是宽敞明亮的大厅,映人眼帘的是正面墙上嵌挂的用黑色蒙古石阴刻的《岳州窑记》及岳州窑精美器物的展橱。大厅中央,小锈钢护栏护着长4米,宽3米的特大玻璃罩。透过玻璃罩,打开地下灯,一条由北向南的隋代龙窑呈现眼前:那一排排摆得整齐的匣钵和匣钵巾存留的器物,闪耀着古代文明的光辉。1997年6月,县政府在这里兴建宿舍楼,挖基脚时,发现人量的青瓷片堆积层。报告文物部门后,县文管所派人进行调查,从大量出土物辨认,这是一座隋代青瓷窑址。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派出发…[详细]
衡山窑遗址
  衡山窑系湖南境内继唐代长沙窑之后兴起的彩瓷窑口,时代宋、元;位于,从湘江村的渡口边向北,直到永平村的成家滩。1982年、1983年和2000年,清理了两座龙窑、一座圆窑和一座葫芦形窑以及窑址堆积物。衡山窑的产品有碗、碟、盘、杯、盏、钵、盆、壶、瓶、罐、坛、炉等。特征胎质坚硬,瓷土一般不带砂。胎色瓦灰、赭灰或作猪肝色,少数呈褐红色。釉色除青黄色透明薄釉外,彩釉以深浅不同的绿、蓝、褐三色为主。绿色中有草绿、豆绿、冬瓜绿、孔雀碧和蓝绿;蓝色有宝石蓝或蓝灰;褐色中浅者油黄、浅棕,深者呈板票壳色或酱黑。装饰手法有粉地彩釉绘花、釉下彩、釉上彩、印花、刻划与雕塑等。印花习见于碗、碟内壁,印圆形满花图案,内容…[详细]
桐木岭矿冶遗址
  桐木岭矿冶遗址位于桂阳县仁义镇大坊村和浩塘镇桐木岭村交界处,遗址面积约11万平方米。遗址中心部位有一个炼渣堆积形成的山体平台,台面略呈三角形,东西长度约100米,南北长度约5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站在高处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区域呈“品”字形,分成3个不同的功能单元——一个焙烧单元和两个冶炼单元。冶炼单元中有1至3个冶炼作坊区,每个冶炼作坊以槽形炉为主体,分布着搅拌坑、洗煤坑、沉淀坑、提炼灶、堆煤区、碎料区、环形护坎、柱洞等遗迹。冶炼区出土有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冶炼工具,并出土有青花瓷器、陶器等-器皿。在遗址中还发现块状波纹炉渣,并在对应位置发现有含铜量和含铅量较大的炼炉遗迹。桐木岭矿冶遗址出土…[详细]
磨刀山遗址
  磨刀山旧石器遗址位于郁南县河口镇和都村,发现于2013年1月,是近年广东省考古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云浮市、郁南县博物馆于2014年4~7月,联合对磨刀山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磨刀山遗址高居“榜首”。磨刀山地处南江盆地东北缘,距现代河床约500米。该次考古发掘面积200平米,在原生网纹红土堆积中发掘出土各类石制品300余件,石制品种类丰富,有石料、石核、石片、石器、断块与碎屑等,石器类型则有手斧、手镐、砍砸器与刮削器等。考古学界通常将旧石器时代分为早、中、晚三期。上世纪50年代在粤北曲江狮子岩发现的广东最早“居民”…[详细]
青塘遗址
  青塘遗址在英德市青塘镇一组石灰岩孤峰的洞穴中。包括有朱屋岩、仙佛岩、吊珠岩和狮头岩黄岩门4处洞穴。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之初。遗址堆积主要含炭屑、烧骨以及螺壳,有一些动物骨骼,均属现生种属。朱屋岩与黄岩门2号洞还发现了人的骨骼。文化遗物有打制石器、穿孔石器、磨制石器、陶器等。可分为两期:第一期以朱屋岩遗存为代表,仅见打制石器,器物类型、形制与阳春独石仔等遗址常见的砾石打击石器相同,碳十四测定螺壳的年龄为距今17140年,划属旧石器时代末期。第二期以黄岩门2号洞为代表,砾石打击石器与第一期基本相同,但出现了磨刃切割器、陶器,形态与牛栏洞遗址第三期文化接近,年代当晚于第一期文化,划属新石…[详细]
东莞村头遗址
  东莞村头遗址位于珠江虎门入海口东岸,珠江三角洲平原东南部,北距东莞市30公里、虎门镇6公里。遗址分布于村头村西的台地,面积约万余平方米。村头属海湾类型贝丘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1989年、1993年经两次发掘,面积为3375平方米。堆积厚1-3米,可分早晚两期,晚期为明代中晚期村落遗址;早期是一处大型聚落遗址。不同功能遗迹布局有序,有南部低洼地垃圾区、中部偏北高坡居位区等。两区之间公共活动场所未发掘的北部,可能是墓葬区。清理十余座房基,均为平地起建,有圆形、圆角方形,还有柱洞、灰坑、排水沟。出土石器、骨角器一千多件。陶器以其形状、制法、陶色陶质和花纹构成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一时期考古学文化陶器群典…[详细]
狮雄山遗址
  狮雄山遗址位于五华县华城镇塔岗村狮雄山的南面山岗。属西汉南越国时期。1982年发现。遗址面积1万多平方米。1984~1990年发掘768平方米。在山岗东面平台揭露出一处回廊形宫殿基址,东回廊依山势而筑,北高南低,全长34米,内宽2米,廊外侧为土筑墙体,墙高0.5米~1.3米不等,宽1.6米,外沿用河卵石砌散水面。墙内有柱洞遗迹,柱距2米~2.5米。南回廊残长11米,北回廊残长17米,宽度不明。三面回廊围绕着一处高台,主体建筑已被毁,各处回廊均有通向高台的踏步台阶。整体面积约为1400平方米。遗址内出土大量绳纹板瓦、筒瓦,内壁有乳点纹。有少量瓦当,饰卷云箭镞纹,个别中心有“定”字反文。出土陶器有…[详细]
铁屎迳铸钱遗址
  石望铸钱遗址位于阳春市石望镇建设村铁屎迳自然村,占地面积22620平方米,堆积的冶炼废弃炉渣厚达20-180厘米。遗址于1982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同年广东省博物馆进行了调查和试掘,采集、发掘出土有残缺不全的“乾亨重宝”石钱范、铅锭和铅矿石等。1989年,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在距离遗址400米处的鱼塘出土了1900多枚铅钱。据悉,石望铸钱遗址是目前所知唯一一处五代南汉时期铸造铅钱的工业遗址,对研究中国的钱币史、南汉币制和南汉刘龑王朝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2019年,石望铸钱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乳源西京古道
  西京古道(红云村仰止亭、猴子岭路段、梯云岭路段),也称宜乐古道,中心位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是通过蔚岭的要道,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国道323线国道、京珠高速从旁边穿过。距离乳源县城约40公里。始建于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是汉武帝时期岭南各地通往京都的必经之道,是乳源县风景区中著名的历史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古代中原和两湖江西到广州等岭南区域,是两条古道——翻越蔚岭的西京古道(关隘有蔚岭关等)和翻越大庾岭的梅关古道(而湘桂走廊有潇贺古道等)。“西京古道”也叫西京路,因历史悠久堪称古京城通往岭南地区的“高速公路”而得名。“西京古道”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沿途村庄密集,古桥梁、古凉…[详细]
西樵山采石场遗址
  石器时代,西樵山是我国南方最大规模的采石场和新石器制造基地,北方只有山西鹅毛口能与之比肩,因此把它们并列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南北两大石器制造场,并率先提出了考古学意义上的"西樵山文化”一词。以霏细岩双肩石器为代表的西樵山石器制造品在珠三角的广泛分布,意味着该地区“出现了社会分工与产品交换”,这些凝聚着人类早期智慧的工具,标志岭南农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后来的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认为,西樵山是“珠江文明的灯塔”。石燕岩采石遗址位于西樵山狮脑峰东南麓,为明清时期人工开掘石料而形成的矿冶遗址,因曾盛产石燕得名。石燕岩洞内人工采石痕迹明显,因长年累月开采,洞内容积不断扩大,日久受风化、雨水的侵蚀而积水成湖…[详细]
娅怀洞遗址
  隆安娅怀洞遗址位于广西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屯,为新石器时代大石铲遗存的代表性遗址。2018年,考古人员在对隆安娅怀洞遗址进行了3个年度的连续发掘后,已有一系列重要发现。除出土1万多件文化遗物外,还发现了距今约1.6万年前的墓葬及包括完整头骨在内的人类化石。遗址东北面近1公里处是新石器时代大石铲遗存的代表性遗址——大龙潭遗址。东南面1公里是右江,附近有天然水塘,前面是平坦开阔地,自然环境优越。该遗址是一处石器时代洞穴遗址。2014年发现,总面积约110平方米,由前洞厅和内洞两部分组成。洞厅为一高大的岩厦,长和宽均在10米左右,洞口朝西,高出山脚23米;内洞长约8米、宽约3米。为了为配合广西壮族…[详细]
大岩遗址
  位于临桂县临桂镇小太平村旁的大岩史前文化遗址,作为国家级考古研究机构首次在桂北地区的发掘场地,岭南地区十分典型的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发掘,已引起考古界及国家文物局的极大关注,被评为2000年度中国重大考古发现。自2000年10月份开始对大岩遗址正式发掘以来,一期发掘工作已基本结束,此次发掘收获颇丰,可谓硕果累累。遗址一期发掘重点在A洞,发掘面积约60多m2,占遗址面积的1/3,由于文化层堆积较厚,保存较完整,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四大类近1000件,墓葬10座,大部分遗骸比较完整。墓葬埋葬的方式有仰身屈肢葬、侧身屈肢葬、蹲踞葬、俯身直肢葬。考古人员依各个…[详细]
父子岩遗址
  父子岩遗址,是一处近年新发现的古文化遗址,位于桂林市雁山区奇峰镇附近相思江与漓江交汇处。遗址的年代跨越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商周时期,由洞穴遗址、山脚遗址、山顶遗址、坡地遗址组成。可以想像,当时的人类是以一点为中心、多点分散居住的。2014~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院通力合作,对父子岩进行了3次考古发掘。在山脚和坡地遗址,在铁铲深挖、竹帚轻拂下,房基、墓葬、灰坑、柱洞、排水沟等遗迹慢慢显露出来,同时出土了穿孔石钺、玉管、玉镯、凹刃石锛、石斧、石镞、纺轮、敞口罐等遗物。这些发现,让考古专家振奋不已——父子岩的文化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