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 > 秦淮区旅游

内桥

[移动版] [查看地图]
内桥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内桥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新街口南,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华路、中山路、建邺路、白下路于此交汇,因系南唐国都的宫城(大内)所直之桥,故称内桥。

《上元县志》:内桥在御街(中华路)北,(南唐)宫前桥也。宋政和中,蔡嶷重修,又名蔡公桥。(赵构)南渡后,建行宫于此,改名天津桥,不忘西京,故以名之(西京大内前桥)。

内桥的历史要追溯到南京历史上的杨吴时代。

杨吴时期,在今洪武路地区建了一个“金陵府衙”,范围是淮海路以南、内桥以北、王府园以东、太平南路以西。南京是杨吴的西都,杨吴由杨行密所建,他把扬州定为东都,而把南京定为西都。虽然杨吴不久后就为南唐所取代,但是这个政权却给南京留下了一个珍贵的财富——金陵城和杨吴城濠。

南唐时期,“金陵府衙”被改为“南唐宫城”,内桥以下的河流变成了护城河,宫城也叫“大内”,因此宫城南面的这座桥就叫“内桥”。虹桥(今内桥)所对的南门,为南唐宫城的正门,皇帝进出皇宫,都要经过这座桥。虹桥的作用,也相当于故宫门前的金水桥。并且当时的内桥也是有三座桥组成,中间的桥是皇帝专用,大臣只能走两边的辅桥。现在中华门北侧的镇淮桥,是南唐金陵城的南界,镇淮桥到虹桥这段路,正是南唐时期的御道。这条御道,基本上正和现在的中华路重合。

北宋政和年间,曾一度改名为蔡公桥,据说是当时的南京地方官员蔡嶷重新修葺了内桥,百姓因此感谢他,为纪念他而以人名命名此桥。

南宋时期,南京成了留都,“南唐宫城”被改成了“行宫”,宋高宗赵构曾住过,不知多少次来往于内桥之上。南宋时内桥曾改名为“天京桥”,其中蕴含着特殊的政治意义,一座桥,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地位。北宋以首都开封为东京,以洛阳为西京,而洛阳皇宫前就有一座“天京桥”,南宋在临安重建宋,把南京作为留都,但仍然沿用了北宋西京的桥名,意思是继承了前朝的政权,维持了所谓的正统都城地位。

明清时期,内桥以南、三山街一直到秦淮河边这片区域,为当时南京城最繁华的地段之一。

内桥曾作为南唐皇宫大内正门前的“内桥”,连接着中华路,也就是当时的“御道”和划分城市区域的中轴线。宋代以后,南京城市的大体规模基本成熟,即在南唐都城基础上逐步扩建而成,横跨在南京城内河道上的桥梁掩藏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沧桑故事,也衍生出许多老地名、历史典故或文学作品。其中“内桥”,一直处于都城最核心位置。

桥在南京这样的江南城市,不仅是一种交通通道,更是城市格局中必不可少的脊梁。而一部南京城市格局的发展史,也与城内大大小小的桥梁变迁紧密相连。内桥从南唐起就在南京城市道路发展中,起着“中轴线”的作用,因为它原本是皇城中心宫殿通向宫外的主要桥梁,因此后代王朝复建改造,也“万变不离其宗”,始终让内桥担任着城市中心区“中轴线节点”的作用。

在内桥东侧的草坪中,立有南京市白下区政府1998年扩建内桥的记事碑。由此碑得知,因古桥历经千年风雨,不堪重负,1998年中华路拓宽之时,一并扩建内桥。内桥的两座辅桥也是那个时候所修建。同时因为原来的内桥是石拱桥,坡度较大,车辆通行困难,扩建之时在原桥上加盖石砖,使坡度变缓,如同平地一般。1992年,内桥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