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昆明市 > 西山区旅游

佤族寨

[移动版] [查看地图]
佤族寨

寨内分布有茅草顶的干栏式建筑群、牛头广场、神灵广场、司岗里石雕以及粮仓等。牛头广场是佤族古老的剽牛活动场所,场正中的牛角为佤族的寨桩,广场前的两个石人分别为佤族最崇拜的男性和女性祖先“木依吉”和“阿依娥”。神灵广场表现了佤族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自然崇拜观念。佤族人口约36万,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澜沧江南段以西的阿佤山区。

民居建筑:

佤族以竹楼为主,多为以草、竹、木为构成的“干栏”式建筑。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建筑材料均为竹子、草。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两层之间通过“楼梯”来沟通,楼梯伸向楼门之外的空间地带是晾晒物品的阳台。必不可缺少的是一个主人使用的火塘,一个供祭祀用的火塘,和一个加热牲畜饲料的火塘。

宗教信仰:

佤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认为一切生物都有灵魂和鬼神,神是吉善的,而鬼则是凶恶的,办事要祭神,人有病痛、灾祸就要叫魂做鬼。

礼仪习俗: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客人一定要喝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对主人不敬。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语言: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

婚俗:

青年男女恋爱婚姻自由,虽然也有少数父母干涉包办,但最终还是由子女自己选择。夫妻不合可以离婚,再婚不受干涉。男子的婚姻自主权相对来说比女子的要强,父母如果不同意女子婚事,可以责骂女儿,不给饭吃或对男方提出过高的经济要求,因此产生“偷婚”现象。

服饰:

佤族女子服饰上身为无袖无领的黑色小短褂。下着自织的黑、红、蓝条纹的及膝筒裙,小腿和腰部套着用箭杆草、大茅草或野竹制成的若干篾圈,有的漆成黑色,耳坠大银环,颈挂硕大的银项圈和成串的珠子;男子着无领短衫,黑色宽裆长裤,头缠黑色包头,外出时常身背筒帕,腰佩长刀、铜炮枪和弩弓。

文化:

沧源崖画是我国发现较早的古代崖壁画艺术遗存之一。在世界历法创制史上,佤族的“星月历”与汉族古老的“农历”及古埃及的“旬星制历法”一样,都是人类在天文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饮食: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一些地区的佤族食用蛹、寄生于草木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一般时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有健齿作用。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

歌舞:

木鼓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他们认为,木鼓是“通神之器”、“通天之鼓”、“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

节日:

佤族有许多传统节日,主要的节日有过大节(即汉族的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新米节(农历八月十四日)、取新火节(农历三月初一)、撒种节(农历四月)、盖新房。



>>藏族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