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宁县旅游

石桥良

[移动版] [查看地图]
石桥良

从广宁县城往北行约30多公里,便到了江屯镇大连村委会的石桥良村。该村有66户,人口268人。村民主要以种养加工为主业。村里主要建筑福隆里被称为“蝠鼠吊花篮”。客家古风悠然的石桥良村竹木成林风景秀丽。

古村得名

福隆里大屋被称为“蝠鼠吊花篮”

福隆里大屋具备典型的地方特征。沿大屋的中央纵轴有前中后三进厅,每一进厅中间相隔一天井。进厅两侧还有小厅、厢房、套房、碉楼、望楼等建筑。正门前面设有800平方米广场,两边是门楼。广场边上建有三米高的围墙,围墙外边是一口半月形池塘,塘基用花岗岩石板铺砌而成,使整座建筑形似花篮。从风水角度上看,福隆里所在地是为“蝠鼠地”,因而,整座大屋被称之为“蝠(福)鼠吊花篮”。

江氏堂号小考

石桥良福隆里客家大屋,现今居住着江姓后人。江姓堂号共有“济阳堂”、“淮阳堂”和“六桂堂”三种堂号,福隆里堂号为“淮阳堂”。

据历料记载,江氏本姓嬴,《姓谱》云:“嬴姓,伯益之后,封江陵,子孙以国为氏”。《姓纂》载:“嬴姓,颛顼玄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江氏始太祖元仲,又名思成,系伯益幼子,任夏朝大理卿(司法官),由于他尽忠守职,获帝恩典,子孙后代,世袭封爵于江,以当时河南、湖北交界的正阳一带为食邑。传至元仲第三十一世孙江济,号雄略,助周武王伐纣有功,封京东侯又为江侯。其时以地名做国号,以国号做姓氏,习惯流行。“济的食邑在正阳,以此始建立江国,以后江姓就源于此。”

江氏后裔,为了不忘江济承先启后的功绩,就把他的人名和食邑地名,即江姓始祖和发源地联在一起,顺理成章地把“济阳”奉为江姓的堂号。

公元前623年江国被楚国灭后,其国人以国名“江”为姓,有的北上到淮阳(今属河南),再往北迁到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于镇),以后又迁到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有的逃到齐(今山东临淄一带)、陵阳(今安徽石棣县东北)以及郧阳。北上淮阳的江姓后人便以“淮阳”为其堂号。

唐朝时,江姓已遍布北方地区。江姓南迁开始于唐朝初年,“安史之乱”后,江姓大举南迁,到宋初,南方江姓人口发展壮大,出现了“六桂”堂号。这是江姓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据说江姓-,为翁氏所分。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翁、江、方、龚、汪六姓。其中次子处恭,分姓江,他的子孙也姓江。兄弟六人同列进士,被誉为“六桂联芳”。因此江姓后人又有以“六桂”为堂号的。

1959年,台湾省出版了一部由台北六桂宗亲会编印的《六桂堂族志》,系统地记录了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由翁、洪、江、方、龚、汪六姓组成的六姓联宗活动。

建筑风格

“福隆里”是石桥良村客家大屋的代表作。“福隆里”客家大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由当时的江明澜落藉该地创建。大屋主人江明澜考取武举人,其儿子江日华考取文举人,其后代江国光是革命烈士。江屯大屋称文武举人故居。广宁县政府在2005年7月4日公布“福隆里”客家大屋为广宁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福隆里”与广东省梅县地区以及福建省南部的客家大屋的圆形布局不同。既蕴含着岭南古建筑的风貌,又具有典型的地方特征。福隆里仿照原居住北方的四合院式祖宅布局而建,占地209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都在纵轴线上,次要建筑对称于其两侧。大屋为砖木结构,大屋以石条石板作屋基,三合土(泥灰沙)夯筑造墙,泥砖、青砖、卵石砌筑,墙身厚重、紧密、坚固如同堡垒。

大屋围墙外部顶上建有女儿墙,四角檐额用青砖砌或用松木为架做成数层菱角牙子,碉楼、望楼顶端两侧山花做成“镬耳状”,两边还有窗花型的挑头装饰。

福隆里大屋内外的柱、陶塑、壁画、浮雕等建筑工艺精湛。大屋内外墙壁上、斗拱楣檐下画有壁画。壁画内容丰富,有人物典故、花鸟虫鱼、山林流水等,壁画附有画题诗文。大屋的浮雕题材广泛,所刻之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如江屯福隆里的九狮图、世外桃源图。这些浮雕壁画历经百多年风雨,原有颜色至今仍保持得相当鲜艳。

大屋柱、檐、楣、门、屏、窗等皆有雕镂,与壁画浮雕相映成辉。其中大屋侧厅内部的装饰富丽堂皇,有镶金嵌玉之奢华。侧厅木板天花、廊柱横上的雕刻图包罗万象,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一应俱全,有凤凰、山雀、燕子、鹰鹏、草鱼、鲤鱼、梅、竹、兰、大蕉、松杉……。而这些雕刻都饰以闪闪发亮的金箔,可谓“金碧辉煌”。


>>玉峡仙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