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长沙市 > 开福区旅游

长沙铁炉寺

[移动版] [查看地图]
长沙铁炉寺
长沙铁炉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铁炉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县捞刀河镇汉回村,距离长沙市十五华里,始建年代不详。本世纪五十年代初,该寺殿前的天井中长着两棵枝繁叶茂的古茶树,传说茶树是南宋高宗建炎四年至绍兴五年(1130——1335年)钟相、杨么起义时,岳飞出兵洞庭湖一带,路过此地时亲手种植。据此推算,该寺历史至少有八百六十四年以上。到1959年,寺院被拆,只剩二间杂屋,比丘尼复度、正顺师徒仍苦守于此,勤织巧刺,凭劳动与政府的少量补助维持着清淡生活。

“文化大干革命”期间,在破“四旧”中华寺了经受了一场浩劫,僧尼被逐,佛像被砸。生长在铁炉寺的二棵古茶树也在一个电闪雷鸣的暴风雨夜中沉重的倒下。从此古迹消消沉,寺宇零落。浩劫过后,百废待兴。铁炉寺的比丘尼们虽然没有玄奘大师万里孤征、西行求法的壮举,也没有八指头陀智慧如海即席赋诗的才华,但却以她们那坚强的意志和刻苦修持的平淡之心,为佛教争取了一片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改革开放以后,仅存两间杂屋的铁炉寺以其千年古刹的旧址的召唤力,引来了比丘尼了证、迪光、觉明、培光等共住,之后又有明悟、晓忏、培德、晓悟等前来挂单。她们一方面刀耕火种,聚居苦修;一方面节衣缩食,发展信徒,开始做起了重兴铁炉寺的梦。此后十六年的时间,她们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没有放弃这一初衷。1993年寺宇重兴的梦于圆成:一座堆塑各种画面的山门,色彩鲜明,古朴自然;一条水泥大道直通新建大雄宝殿的前坪空地上;依序而建的有伽蓝殿、韦驮殿、药师殿、祖堂、客堂、念佛堂、斋堂、香积厨、办公室等建筑物,布局独特、富有新意,错落有致、高雅古朴,为长沙市境内现有佛寺之冠,寺周密林千顷,松涛回旋,寺院内佛像庄严,气象万千;诸天云集,栩栩如生。还有香烟渺渺、风铃阵阵,真乃尘世之净域、人间之梵宫,是长沙人民心目中一颗高洁、不染俗尘的明珠。作为长沙县开放的最大的佛教道场,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善男信女。这里有修生养性、拜佛念经的女僧;有笃信佛法、虔诚护教的居士;有朝拜名山、助兴祖庭的台胞;有叶落归根、千里返乡的港客。铁炉寺负责人了证、正顺二位比丘尼自1977年始便开始了恢复古刹、培养人才的事业,由于当时政策落实刚刚开始,恢复寺院时,建筑物只能建成四合院式的农舍,而不允许造成古典风格的殿堂。加上当时经济收入有限,比丘尼们只能把做道场佛事的收入和信徒的布施积累起来,用土木结构重建了大雄宝殿、念佛堂、寮房和杂屋,并把新塑泥质佛像装金供奉起来。这样一个简单的宗教活动场所便对外开放了。在修建过程中,女尼们承担起沉重的、一般只有男子才能承受的体力活。白天忍受日晒雨淋的侵袭,搬砖运瓦,夜间则枕木守料。她们用自己的行动体现了佛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苦行精神,当时年纪轻一点的算40多岁的晓忏尼师,她几乎承担了购买材料、安排工匠生活等全部体力较重的劳动。有趣的是,不识一字的比丘尼晓悟,靠着在夜间守料的时间,学会了流利地、一字不误地背诵佛前大回向文。

时至1982年,聚集了诸多比丘尼心血的铁炉寺,因为连夜大雨的侵袭,9间房子倒塌。消息不久便传到聚居在长沙市内和三湘名刹开福寺的同道耳中,他们即刻慨施援手,并广泛传告其它寺院信徒共襄善举。特别是从长沙出去的二位香港比丘尼果性、慈愍闻讯后,争相解囊相助。这样,倒塌的房子不久又重建起。此时的铁炉寺,虽无古寺的庄严与肃穆,却有民舍的朴实与自然,一片泥土的芳香。她们在砍柴种菜,挑水做饭的生活中,不忘念经礼佛,教化信徒。过着农禅并重的生活。简陋的屋舍,清炎的生活,也可供比丘尼们修学办道,收徒接众。


>>义兴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