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黔东南州 > 麻江县旅游

夏同和状元第

[移动版] [查看地图]

在麻江县贤昌乡高枧村有座高封火墙四合院,就是具有封建社会状元和留学生双重身份第一人的清末状元夏同和故居。

夏状元第建于清光绪初年,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是夏同和未中状元之前由其父倾力建造的,共占地1177.8m2

,建筑面积877.6m2

。设有正厅三间、东西厢房各二间、过厅三间。房屋两端的防火墙呈三层牌坊状,斗柄穿空,檐牙高啄,饰以奇花瑞鸟图案,厚重典雅自成一格;长10米、宽8米的天井青石铺墁,热凉适度。过厅外门头正中悬挂阴刻“状元第”蓝底烫金匾一块,大门两边竖挂夏同和中状元后手书的“努力崇明德,随时爱景光”对联一幅,字体丰厚庄重,气度雍容、具大家气概。现匾、联均已失传,但幸有对联的照片留存,使后人得以赡仰状元墨迹风范。

夏同和字用清,麻哈州高枧人,从小就非常热爱学习,幼时常与同学赛读《幼学琼林》等启蒙读物。夏状元的父亲叫夏廷源,曾任知府等职,父亲去世后,夏同和随任广东道员的堂兄夏同彝就读,光绪十九年

(1893年),参加顺天乡试,中癸已科举人,列第二十九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从贵州老家跋涉万里赴京城参加戊戌科会试,中贡士榜,又经复试名列诸贡士前茅,恩准同诸贡士赴保和殿参加殿试,被策问“举求才、经武、缓远、理财”诸大政内容时,夏同和以精辟独到的见地被光绪帝“御笔亲点”为戊戌科状元,“大魁天下”。此后,夏同和于1902被下派为庚子、辛丑科湖南副考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被清政府公派东渡日本学习考察6年;辛亥命后,曾任江西省实业厅厅长等职。

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夏状元故居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一方面,夏状元第相对别的著名院落而言,也许有些平实与局促,但这恰巧说明了夏同和凡事求实,不尚铺采张扬的个性。另一方面,夏同和在其《四足歌》里说“丑妇是吾妻,休想美貌的,妖娆的,只求她安份守已,但得过贤惠足矣;蠢子是吾儿,休想伶俐的,聪明的,只求他尊贤重老,但得过孝顺足矣;茅屋是吾居,休想华丽的,舒适的,只求他能遮风雨,但得过避寒足矣;粗粮是吾食,休想美味的,只求它三餐丰盛,但得过充饥足矣。观其屋,忆其诗文,他的为人志趣,我们也就大体可以知道了。

此外,夏同和除行政作文外,还有一手好书法在当时就很有名气。被称为清末“三大书法家”之一。据史料记载,他为好友广东学政丘逢甲故乡书写的“澹定村”碑墨迹,被《岭南文史》摄影保存;为知交良存书写的“结交最晚情独厚,积累当年庆自钟”对联被贵州博物馆珍藏等。

民国14年(1925年),夏同和心脏病发作,经医治无效于北京劈柴胡同住所去世。终年57岁,被安葬在北京阜城门外西八里庄青龙塔附近,为褒扬状元声誉,民国初年将夏同和居住过的贵阳市团坡巷更名为状元街;解放后;为与曹状元街相区别,又更名为夏状元街,他在北京劈柴五条南口北路的寓所也被称为“夏状元第”。

状元第的周围有许多饶有趣味的传说,其一是“狮王观龙斗”。状元第恃靠的狮山,远看犹如一头昂头高卧的睡狮,与侧对面的火焰山、歪嘴坡遥相对应。民间传说,火焰山中有一牛龙和歪嘴坡中的马龙为争这处风水宝地而发生恶斗,眼看就要殃及百姓时,狮王出手帮助马龙,使牛龙败下阵来。牛龙气愤不过变成了“歪嘴坡”;其二是:银杏夺魁。状元第村北有一雄一雌两株500多龄的古银杏,象剽悍的武士,守卫着“状元第”。传说此雌雄两树闲来无事斗嘴时,雌树嗔怪雄树只知竹篱园下过活,无大志,无大能,雄银杏一怒之下,化名白姓少年进京赶考并力挫群儒夺得状元头筹而归,后来,朝廷派钦差到高枧接状元进京授职,但问遍了高枧人,都说无此姓人家,钦差只好怏怏返京,行至白果树下时,忽见白光耀眼,原来是状元顶戴在树尘上闪闪发光……;其三是“万蝶添彩”。传说光绪二十五前后(1899年)夏同和状元返乡省亲祭祖时,成千上万的蝴蝶飞来朝贺。高枧夏状元故居周围的山间田园都闪动着五彩缤纷的蝶阵,三天后,才渐渐散尽。

状元第所在的高枧村古名回龙镇,因山环水绕得名;明末,取村东清平河及村二郎神庙旁尚清桥的名和义,更名为清平司;清中叶后,村人姜土洪(人称姜百万)用洋罗布作枧,高空架桥,引村西歪嘴坡泉水到狮山脚修池养鱼。高枧一名即由此得来。

过去高枧曾有一顺口溜:“一眼三土地(庙),九步三孔桥(尚清桥),桥头有棵黄叶树,五个人牵手抱(一棵黄叶柴长在一座六角塔上)是考较你是否是真正的高枧人的标识。现在,六十开外的高枧人都还记得。

当然。这些与夏同和状元一样,都早已成了昨天的陈迹了。


>>老山界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