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 > 台江区旅游

咸康参号旧址

[移动版] [查看地图]
咸康参号旧址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咸康药行(咸康参号),是民国时期张桂荣、张桂丹兄弟经营的一家大药铺,与回春、四省、华来同为福州四大药店。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为福州医药站第三经营部,后因年久失修而关闭,作为药品公司的仓库,后为某印刷厂使用。

咸康药行现有沿街建筑为抗日战争后在原址重建。咸康药行后住宅部分是从倪文彬宅购入后,重新建造,至福州解放时尚有部分装修未完工。

咸康药行原为兴化人创办,后因卖假药、卖伪劣药材,生意冷落,年年亏本,老板遂粘贴广告欲--转让。1935年元旦,张桂荣以23000枚银元,全部买断原“咸康”药店的店氏和房产,与其弟张桂丹和张家下辈家属共同管理店务。

现存店招“咸康参号”四字由著名书法家郑孝胥题于“戊午春日”(1918年),是由前老板兴化人求得。根据1920年民国广告,药行原为两层建筑,推测抗日战争后重建时保留一层外立面,主体则重建为三层。

福州晚报曾经登载过林国清、林开榕的文章,详细叙述咸康药行及张桂荣兄弟的事迹,摘录如下:

“咸康”国药行老板张桂荣(1894-1950年),出身于闽侯县上街銮浦乡的农民家庭。年少时读过私塾,进福州南街“大生春”药店当学徒。他边做工边苦读医药书籍,勤学苦练丸、散、丹、膏及饮片的制造技术。5年艺成后,自立门户,先在上杭路开设“张乾泰中药材批发栈”。该栈向川、滇、黔等省老产区进货,讲究“地道药材”的质量和药性。那时日本向中国倾销大量“太极参”,因货好价低,偶然的机遇使张在代销中发了大财。后提倡国货,他不搞日货代销,恢复了中药材的批发和零售。在毗邻隆平路又开设“华大医药商店”,并为病家配方抓药。因隆平路药店集中,竞争激烈,嗣后在下杭路口开“咸康国药行”。行名“咸康”,寓益寿延年、安居吉祥之意,是邀请社会名流集思广益后选定的,引人注目,迎合大众心理的需要。

“咸康”国药行,三层砖木结构的中西合璧建筑。坐南朝北,大门左右设有橱窗;店面装修考究,外观富丽气派堂皇。招牌“咸康”,请前清高层京官郑孝胥书写,并配对联曰:“咸宁资上药;康乐晋同胞。”贴上九赤金箔,耀眼夺目。店内配有楠木制的茶几、茶椅供病家和抓药者休息之用。为了业务扩大的需要,在商业繁华又靠近第一码头的台江汛,另设分行,经营范围辐射闽江上下游各县份,在地利上优于其他国药行。此外在香港设“福成泰”代办庄,经营进出口业务。其弟张震华在上海负责“华记商行”,作为川、陕、甘、赣、浙及东北各地“地道药材”的集中采购点,把福建土特产茶、菇、桂圆干、笋干、李干等运往上海,以货易货,贩回参、茸、羚羊犀牛角、麝香、燕窝、珍珠等高档药材。

“咸康”国药行经营有术。一是重视宣传。药品包装纸都印有“咸康”招牌,参、茸等贵重药品的盒装美观精致;利用店面橱窗陈列本店秘制的“周公百岁酒”、“虎骨木瓜酒”、饮片及各地的名贵滋补品;择吉日良辰宰活鹿,大造声势,以扩大影响和招徕生意。二是自制的药酒、饮片严格遵循古法炮制。一丝不苟地掌握秘方配制的投料比例,对验方秘而不宣,以防泄漏。三是严格药材分类、操作工序和滋补品等级界定。按质论价。四是注重售前和售后服务。为加快资金周转,将购进的原药改大包装为小包装,降低批发起点与批发价格,便利各中小药店进货。此外设以名医坐堂问诊,对病家进行把脉、处方、配方、抓药、煎药、送药等“一条龙”服务。

抗战胜利后,张桂荣、张桂丹兄弟考虑到身后祖业传承的问题,慎重物色其弟张震华和桂荣之子、毕业于浙江大学的张希珊,各自分管“咸康”国药行和“新业”进出口商行。叔侄俩配合默契,发展顺利,声誉日隆。

解放后,“咸康”国药行积极经营,团结协作,劳资关系融洽,企业继续健康发展。1956年公私合营后,张震华相继任该行副主任、台江区政协委员、市工商联执委;张希珊在土改中主动将田产献给农会,在抗美援朝中带头捐献,历任小桥区工商联主委、市食品进出口公司副经理、市工商联副主委、省政协委员。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时期,他为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不遗余力。现张家后代在海外定居者达200多人。


>>星安桥